未来世界的流光溢彩
习近平最近的一次讲话,很可以说明中国对文化交融的态度,是站在互相交流、互相欣赏、互相补充这个制高点上的。 古有四大文明,唯中华文明硕果仅存,底蕴之深厚不在话下,然而中国没有以强者自居,硬要他人接受其文明。这,正是一个国家文明的表现。一反输出文化,强迫接受,打压弱势的野蛮行径,强调交流必须在平等、双向、多元的基础上。 这是包容,这是淹没“孤岛”,这是搭桥,这是拆墙,这是压制“同化”,这是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出路,这是种族主义的末路。 文化交融是不会产生冲突的,只有不平等、单向、非自愿的所谓交流,才会。 习近平发出这样的呼声,在当下这个时间点位,在充斥着命运的这个历史时刻,在新时代曙光初现的交替光景,在美帝陷塌的瓦砾中,尤其具有前瞻性,为后霸权时代的交流定下新标准。 以下为谈话内容,习近平在一个会场上的发言,我根据视频把它写成文字: “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认为自己的人种和文明高人一等,执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认识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灾难性的。 “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相通的,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 “各种文明本没有冲突,只是要有欣赏所有文明的眼睛。我们既要本国文明充满勃勃生气,又要为他国文明的发展创造条件,让世界文明百花园群芳竞艳。 “让亚洲各国人民远离恐惧,实现安居乐业,普遍安全。希望各国互尊互信,和睦相处,广泛开展跨国界、跨时空、跨文明的交流,共同维护比金子还宝贵的和平之光。亚洲人民期待一个开放、融通的亚洲。 “如果各国回到一个个自我封闭的孤岛,人类文明就将因老死不相往来而丧失生机。一切生命有机体都需要新陈代谢,否则生命就会停止。文明也是一样,如果长期自我封闭必将走向衰弱。文明交流互鉴应该是对等的、平等的、多元的、多向的,不应该是单一的、单向的。 “亲人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惠民利民,安民抚民是中国先民的价值导向。袭古而弥新、与时并进,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内在的生存理念。 “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更是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未来之中国必定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 协和万邦、天下为公的理念,也出现于西方典籍,并非中国所独有。正如习近平所说:“一切美好的事物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