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标签为“文化活动”的博文

文人雅聚

图片
左起:唐昌隆、唐林、马仑、张强中、高水明、张诗绵、李开璇、钟美凤、林明香、黄贵文。 文人的聚会好像潮水,刚刚退去了一波,又有新的一波涌来。一个没有止境的循环。 今天下午,灰蒙蒙的天空下,在士古来马星花园,有一场文人的雅聚。说它雅,并不是有人吟诗作赋,而是因为它没有沾染铜臭的气息,没有派系和主义的潜台词。 最难得的是见到年高九秩的唐林先生。慕名已久,今日幸得一睹他老人家的风采。他跟他的儿子、我以前星洲日报的旧同事唐昌隆先生,来到我们的茶会。 黄贵文先生是茶会东家,马崙先生住在附近,因为高龄,健康又不怎么好,不便远行,刚好出版了两本新书,特别想见见各路的文友。他今天显得格外和蔼可亲。 参与闲聊的还有新山的张强中先生、新加坡的高水明先生、张诗绵先生、钟美凤女士和黄贵文夫人林明香女士。 唐林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时候,挺直着腰杆走进来,游目四顾。时间的霜披上了他的峰巅,却掩不住眼里的一道精光。他说,他身边朋友一个个凋零了,日觉寥落。言外之意:没料到这里有这么一个小小的文林。 聚会留给我的,是几张照片,一串文学的情愫和三本掷地有声的著作。唐林诗文集<八丁燕带及其他>、马崙散文集<南洋乡土域外游>及马崙编选的<世华作家评述马崙>,均未及开卷展读。 图:左起:唐昌隆、唐林、马崙、张强中、高水明、张诗绵、李开璇、钟美凤、林明香、黄贵文。 (2025年3月26日)

巴哈伊新年宴邻里

图片
3月23日晚间,我们邀请了一批邻里来舍上共进晚餐,庆祝巴哈伊新年。巴哈伊新年落在每年阳历3月21日,这一天是春分,南北半球气温相等,正是和谐气息氤氲,一元复始的时季。 大地和谐了,人间也要进一步巩固了解,心的联系进一步加强,才不负上天的美意。 宾客主要是一群乐龄人士,大家经常在一起健身、出游,已十分熟路,然而这样集合在一起,庆祝一个未曾听闻的巴哈伊新年,却是一件新鲜而有趣的事。另外几位是巴哈伊团体内的印裔朋友,我以前在适耕庄前扣留者生活营认识的一位老友也一家人过来了。 由巴哈伊主导,涵盖所有宗教、阶级、种族、性别、国籍人士的社区建设事业,是这个时代的一个独特现象。人民自动自发组织起来,通过学习认识社会的本质,看到自身在推进文明的责任,也赋予了生命一层新的意义。 我向大家约略介绍了目前我们在社区内推行的一些活动,包括儿童美德、青少年赋能、基本理论课程和灵性活动。算是一个美丽的开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On the evening of March 23, we invited a group of neighbors to our home for dinner and to celebrate the Bahá’í New Year. The Bahá’í New Year falls on March 21 of the Gregorian calendar, coinciding with the spring equinox—a time when temperatures in both hemispheres are balanced, and the atmosphere is filled with harmony and renewal. As the earth finds its balance, human relationships should also be likewise strengthened. A deeper understanding and connection between hearts would truly honor the blessings from above. Most of the guests were senior citizens with whom we regularly exercise a...

记刘宝军

图片
刘宝军先生(前排右二)最近将他奔走各地收集考察得来的二战纪念碑史料付诸出版(下图)。一本涵盖广泛,资料齐全的二战史料专辑给历史添加新的角度,有很大的收藏价值。其最大特色是华巫双语并用,将读者群扩大到马来社群,同时保留华裔读者的习惯词藻。二战是华巫同胞共同的苦难,书中所传递的正是这样一个不容否定的基调。 它刊出马来西亚各州和新加坡地区大量的华人抗日纪念碑图片,记录各地抗战状况、英雄事迹和南洋机工可歌可泣的一页,同时刊出对华裔比较陌生的马来人抗日英雄的纪念碑,全书349页,硬皮,图文并茂,并附录二战文物介绍。 这种历史考究的工作吃力不讨好自然不在话下,难得的是作者刘宝军还是一位中国出生的穆斯林,要认识当地文史工作者都需他人穿针引线颇不容易。我当年正是在许炳正先生的引介下认识他。那时,他过来古来富贵山庄考察南洋机工纪念碑,形色匆匆,言语间知晓他正做着华巫沟通的艰巨任务。 我于前晚上在新山举行的马中商会晚宴上见到刘君,重温了这一段数年前结下的情谊。席间还见识了青海民族大学校长马福教授、青海省教育局局长马建云教授等人的风采,他们于前一天参加了在新加坡举行的第22届马来人友好大会,隔日过来新山受马中商会会长游先生的招待。洪其章兄以他特殊的歌唱给宾客们带来诸多新奇的感受。 (2024年11月1日)

花踪与我

图片
花踪文学奖我参加过三次,得过两次奖。第一次是在1995年,我39岁的时候,花踪文学奖那时是第3届,我以一篇书写马共的短篇《错乱的脚步》拿到小说组佳作。那是我第一次跟文学奖有了关系。后来也参加了其他类型的写作项目,家里的橱窗里便多了一丛战利品,虽然一整年也没取出来揩一下。 过了十年,我老了一圈,回到报馆重操旧业,第8届花踪文学奖截稿前个来月,它激起的温度竟然还在。我忽然又打起精神,追踪一个唐氏儿童房庭如的生活,写了篇报告文学《特殊的旅程》。以焦桐先生为首的评审团把该项目的特优奖颁给我,于是陈瑞献先生刻制的花踪铜雕便握在手里,沉甸甸的好像随时要脱手掉在地上。身边围绕着一众同事和文友像母亲的嘘寒问暖,倒是一番温暖涌上心头。 虽然颁奖礼只是一瞬间的事,它却给我留下长久的印记。它似乎老是在那里提醒我写作是个好的行业,在这门艺术上下功夫是值得的,可以不必理会他人的反对。它又把寂寞的文坛烘托出一番热闹,让人们往那里走去。 写《错乱的脚步》时,我在金宝做点儿小生意,每天要花很多时间呆在店里,生活很累,也很单调。后来读到一篇关于马共的文章,便觉得自己也有一则故事可以奉告,便在柜台边摆张桌子,爬起格子来。我估计政局已进入和平期,马共人事是时候真相大白了。就这样,把一则少年时体验过的人生铺衍成一篇小说,得奖后在星洲日报小说版连载。后来,我将其改为中篇,收集在我的小说集里。 我的小说集《红尘中的新花园》也收集《特殊的旅程》这篇。房庭如几年前去世了,这篇算是一个单纯的灵魂走过世间留下的记录。 (2024年8月26日) #

赋格音乐学院

图片
Fugato MusicCenter 赋格音乐学院

别开生面的音乐会

图片
购票连线: 音乐可以跟文学相偕而行吗?我要给这几个年轻人一声喝采,他们创造了一则童话故事,由一位道地的美国教授朗读,你可以听到他纯正的美国腔。间中停歇的地方,穿插漂亮的钢琴曲。音乐加深了语言的意境,叙述又使音乐融入文学的氛围。这样的艺术在新山十分少见,在音乐会稀罕的士古来就更令人意外。 以下是故事和音乐的双语介绍,有意前往聆听者还可以从这里买票。这个别开生面的音乐会在本月31日下午3时举行,地点在士古来大学城附近的Taman Flora的赋格音乐学院。 There will be a musical festival on 31st August 3.00PM at Shirin Lee’s music center in Taman Flora near Taman University. In this two hours event a fascinating story written by Shirin will be recited by an American retired professor and while reciting it will be intercepted by piano music on various themes performed by artists well trained in this field.  The music will further enhance the beauty of the story and the narration elaborated the purpose of music. The group of youths is trying to blend music and literature together in a single performance which is rare in this area. Friends interested in this art performance can book your ticket by contacting me or Shirin Lee.   # Children’s Fantasy Written by: Miss Shirin Lee Xiang Fan. Narated by: Pr...

方修文学奖颁奖礼

图片
第五届方修文学奖颁奖礼直播 热带文艺俱乐部 星洲日报刊登的这则新闻,转载自新加坡的报章。 新加坡热带文学艺术俱乐部提倡新马华文文学一家亲,共同继承方修的精神。这个情感昨天在濒海的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得到了一次大爆发。新马两地的华文作家和文艺工作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文艺的堂奥。 以下是《联合早报》记者牛油小生作的报道 。 # 方修文学奖揭晓 老将新人分庭抗礼     _陈宇昕 (发布 /1 小时前) 第五届方修文学奖散文、小说与诗歌组特优奖得主分别是李开璇(左起)、梅丽珍与庄祖邦。(叶振忠摄) 第五届方修文学奖散文、小说与诗歌组特优奖得主分别是李开璇(左起)、梅丽珍与庄祖邦。(叶振忠摄) 第五届方修文学奖成绩揭晓,老将新人分庭抗礼。两位资深作者赢得短篇小说与散文特优奖,诗歌组特优奖则落入年轻一代诗人手中。 57岁的新加坡作者梅丽珍(卡路)凭作品《牛》赢得小说组特优奖,68岁的马来西亚资深写作人李开璇则以《我的公园》得到散文组特优奖。 李开璇发表感言时说:“文学奖一般是年轻人的天下,我们这个年龄的人是不是应该参赛?我们老人家看世界的方法与感受,跟年轻人不一样,我身边的同龄人比较超脱,我的孩子辈喜欢繁华世界……写作是还未完成的革命,感谢方修文学奖肯定。” 梅丽珍则感谢台湾作家林广在网络平台的创作教学,让她受益匪浅。 她说,写作要花很多时间,要坚持不容易。如今有很多平台可以认识文友,相互支持,有了推动力。她呼吁“写作人不要困在房间里,要多出去走走。” 得奖组诗描绘越堤族 诗歌特优奖得主则是2023年获得新加坡金笔奖华文诗歌组并列首奖的庄祖邦,34岁的他凭组诗《劳形五首》脱颖而出。 这组诗以越堤族为主体,书写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离散之乡愁。庄祖邦出生于马来西亚,生活在新加坡,目前是新加坡永久居民,这次有几位得主身份类似,或可超越国籍,用“新马作者”来介绍他们。 庄祖邦受访时说,组诗难度高,连续两次尝试都获得肯定,给了他很大的信心。他平常不写组诗,而这是金笔奖与方修文学奖的参赛要求,催逼出新作。 作为金笔奖首奖与方修文学奖特优奖得主,下次无法参赛同个组别,庄祖邦说,现在他要挑战台湾的文学奖。 至于身份是新还是马,他说,不重要,如今马劳人数这么多,已是现象。“马劳”一词以前是嘲讽,现在已有改变了。 颁奖礼7月6日下午在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举行。特优奖奖金4000新元,...

蔡德贵教授近况

图片
蔡德贵教授 本月中旬,忽然收到蔡德贵教授发来的问候,惊喜之下,连忙用文字跟他进行一次简短的交流,始知蔡教授已退休了13年,目前年高78,人在美国。我问他:“您还在写作吗?” 他说:“还在写。季羡林老先生写到去世的前一天。” 季羡林是精通多种语文的东方学大师。退休前,蔡德贵是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巴哈伊研究所所长、山东社会科学人才库成员(2001-2005年)、中国孔子基金会《孔子研究》主编、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享受山东大学一等关键岗待遇。 他又说,不知道还有没有机会去一趟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探望你们。语下不胜唏嘘。得知上一回来新加坡,安排他的行程的 陈家腾 (Chin Kah Ting)先生已逝世多年,感概的说,“难怪这么久没有听到他的消息了。”陈家腾来自东马的沙巴,他的一篇文章收录在本网站。 我已记不起上一回蔡德贵教授来新加坡是哪一年了,感觉上已经过了20年。那时,他在山东大学任职,担任“巴哈伊研究所”所长,已着手整理、编撰巴哈伊书籍。他是中国研究巴哈伊信仰的少数学者之一。 他的学生万丽丽 写了一篇巴哈伊信仰与中华文化的关系的文章,获得个博士学位。 蔡来新加坡期间,在东海岸会晤新马的巴哈伊友人,我在那里匆匆跟他会了一次面。 蔡教授在那场聚会上,畅谈巴哈伊信仰传入中国的情形。那时,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已是巴哈伊活动频密的地区,而中国几乎没有听到任何巴哈伊的消息。马来西亚总会还订立了双联计划(Twin Project),呼吁这里的信徒前往中国,奠立巴哈欧拉文明的基础。其实我们对巴哈伊信仰在中国的历史所知非常有限。 蔡教授的研究揭示了许多新鲜事物,令人大开眼界。他提到,巴哈伊信仰传入中国主要在五四运动前后,这时期的许多知名人士都曾经接触过巴哈伊信仰,包括我们熟悉的胡适、鲁迅、曹云祥、孙中山、冯省三等人,还有一些比较陌生的名字如颜雅清、廖崇真、廖崇圣等等。  蔡德贵从浩瀚的资料中寻找巴哈伊信仰在中国的脉络,补充了巴哈伊信仰在中国的发展这个向来空白的一页。他也收集了分散世界各地的巴哈伊文献,包括一批早年在马来西亚由梅寿鸿、苏逸龙等人翻译出版的中文书籍,编撰了一本接近51万字的《当代新兴巴哈伊教研究》。 在这本书里,他详细地,从中华文化的角度,并采纳了著名巴哈伊Adib Taherzadeh在《巴哈欧拉的天启》这本巨著中许多重要的观点,有系统地介绍了...

真正的教育

图片
  左起:陈中华、林青赋、李开璇、李文辉、符积虎、穆修德、沈如兰、张俊鸿。地点:笨珍培群独立中学。 我们今天一行,包括中国、新加坡和伊斯干达区的一批巴哈伊,在笨珍培群独立中学听董事长林青赋先生谈他的治学理念。他说到素质优良的老师今天非常难寻,许多老师或行政人员把教育工作视为仅仅一个饭碗,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传授知识尽本分就好,没有意识到作为师者,有义务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行为,塑造尊师重道的品格。 他说,这是一个全国各地存在着的普遍现象,重物质而轻人文精神,并不是笨珍所独有。谈到培群最近又要撤换行政人员,有人以为他要求苛刻,不然的话,为什么培群经常换人?其实很多人不了解他,他要寻找的是真正的教育者。 林青赋虽然名分上不是教师,也不是教师专业出身,但是他对学校长期以来无微不至的关注,不停地思索着它的方方面面,殚精竭虑打造一个文化气息良好的校园。这无疑是一场艰苦的抗争,那些林林总总表现在人事上的问题,其实是在教育领域展开的对物质主义的拒绝,涉及人生观和思想行为,处理起来极其不易。 他的这些看似简单的行动,其实就是最好的教育。 所谓教育,根据圣人的指导,基本上就是培养有德性,又能言行一致的人。教育者除了要能够讲好道理,也要自己用行动把道理表达出来。林青赋就是这样一个行动的人,尽管不是所有的决定都能服众,保持言行一致,却一直是他奉行不渝的原则。 他凡是皆从学生的立场出发,自己确立榜样,给学生打造一个在现实情况下,最好的学习环境。自己长时间付出,不计个人得失。这一点已是一个优秀的教育者的光辉典范。 中国著名学府清华大学的奠基者曹云祥,在一篇文章中说:“社会的重心全在德性,只讲求学识才干,竞相取巧,社会的秩序就不能维持,社会的基础就会崩溃。德性是社会的躯干,学识才是社会的枝叶,大同教的社会并非不要学识才干,不过不能舍本逐末而已。而且躯干不健全,枝叶也不能繁荣滋长,这个道理是很明白的。”(清华之父曹云祥文献篇,页232) 访问团团员符积虎博士等人,今天给培群的捐助之中,就包括一套曹云祥的著作、翻译和蔡德贵教授撰写的曹云祥传记,捐赠给培群学校图书馆。希望这本书的教育精华,能在培群发扬光大。 近代大教育家巴哈欧拉说:“人是至高的灵性物,然而,缺少适当的教育剥夺了人天生的能力。人可比喻作一个丰富的宝藏,蕴藏着不可估量的宝石。惟有教育能使之显露出来,使人类获得裨益。” 以下一则故事...

作家的聚会

图片
今天下午,乌云蔽日,滂沱大雨即将来临之际,新山和笨珍区一群作家,在士古来一家咖啡店里做了一场短暂的聚会,互相问候,交换著作,同时分享马仑的纪实长篇小说《新冠疫情泪花飘》面世之喜。 马仑今年已年高83,左眼患青光眼已有8年,右眼患白内障和轻微青光眼,已无法阅报翻查字典,在这样的困难中,凭毅力和药物的帮助,以自己的家庭生活为背景,根据收集来的新闻资料,交叉融入,铺陈情节,终于完成这部以疫情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书由陈志英张元玲教育基金出版,列为枫林文丛第二辑。 一个疫情把写作人更快地推向老龄化,今天来的这批写作界老朋友,好几位都过了八旬大关,其他几位也都已七十开外。跟这批前辈在一起,我觉得自己还是个初出茅庐的小学生。有些家人不让老人家写作,怕他们伤筋动骨,殊不知正是写作,带给他们活跃的脑筋,说不定还有助于他们的长寿。 给老作家们加油!祝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前排左起:洪祖秋、高秀、鲁肃伯、宋铭、马仑、陈中华、黄贵文。站立左起:黄建成、温国华、李开璇。 (2023年4月18日) All reactions: 67 薛振堃, Alex Lai and 65 ot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