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标签为“随笔”的博文

鱼活在水里

鱼生活在水中,水滋养着鱼,然而鱼却从未意识到水的存在,因为它从未经历过无水的生活。只有当鱼离开水时,它才能真正体验到水的不可或缺。然而,一旦鱼离开了水,它便无法生存,最终死去,永远无法留下对水的深刻印象。 在一次课堂上,我们玩了一个游戏:几个人围成一个圆圈,双手展开,模仿波浪的样子。圆圈中间有一个人扮演鱼,摇摆着游动,突然游出了圆圈,随即倒在地上,挣扎几下后便不再动弹。 人类是否也像海洋中的鱼一样? 大千世界总是充满了熟悉的面孔和场景,看到这里,想到那里。人类不也生活在一个“海洋”中吗?这个海洋被称为“上天的爱”。 是什么赋予了人类这宝贵的生命?又是什么维系着这个生命?如果这是上天的安排,那么又是什么驱使上天这样做?答案或许就是爱。 人与人之间有一种情感叫做爱,这种爱正是上天之爱在人类身上的体现。这种情感将人类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无形的海洋。 人类能够脱离上天的爱而继续生存吗?显然不能。无论你是否意识到它的存在,上天的爱始终在那里,守护着每一个生命。然而,有时候,这种爱也会转化为愤怒,将生灵毁灭。 通过这样的思考,我们或许能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意义和爱的力量。 (2025年3月)

社会服务的定义

图片
服务社会不是清道夫扫垃圾,更不是牛耕田。写几首打油诗歌功颂德也不等于履行了服务的职责。大选时你帮忙维持秩序,马拉松赛跑,你在场帮助救伤。这些,值得赞颂,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服务。假如清道夫是社会服务者,那么水牛就是更优秀的一个,因为它工作的时间更长,要求更少。 社会服务必须涉及人类一体的认知,爱心的付出,献身的精神。开导迷失的灵魂,指引真理的路向,散播时代的新知,驱逐偏见的迷雾,奠定友爱的基础,拯救恐慌的心灵等行为,有助于改进社会的状况,带来实质的改变,留下深刻的烙印,才是新时代对“服务”的注脚。 图:依斯干达社区百余人,日前在哥打丁宜柔佛河畔某度假村举行生活营,探讨服务社会的挑战与机遇。我们几个华裔跟众多印裔在一块,全无种族隔阂。 Serving humanity is not just about sweeping the streets like a janitor or plowing the fields like an ox. Writing a few satirical poems to praise virtues does not count either. Helping to maintain order during elections or providing first aid at a marathon run, while commendable, are not truly serving humanity. If the action of an ox could be justified as social service then the animals will serpass man in the field of service. To serve effectively one needs to equip himself with the understanding of oneness of humanity and the spiritual principles involved in collective well beings. It requires the love of humanity and a spirit of sacrifice. Guiding lost souls to the ri...

融合的浪潮

图片
未来的世界将朝着更加融合与深化的方向迈进。贸易与科技的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在金融领域,预计今年内将出现一种全球共同货币,以数字货币的稳定币形式存在,各国货币将在一条公链上实现自由兑换。联合国的角色将进一步提升,未来可能被赋予执法权力。东西方价值观在对抗中互相借鉴、认同,导致教育的核心内容趋于全球一致化,全民参与的治理模式将兴起,取代具有分裂性的多党制;宗教在较晚的阶段,将求同存异,融入一个宏伟的天道。 乡亲会馆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互通声息、造福会员、教育子弟的角色逐渐淡化,也到了光荣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刻。 昨天,我与柔佛诗社社长陈木山先生及一众理事,会晤了新山福建会馆会长林德明先生。林先生提到会馆的未来,在这个急剧变化的时代,或许已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我想,融合的浪潮滚滚向前,谁能逃过?然而细思之下,觉得这未必是一件坏事。 #

深藏在圣作中的宝藏

图片
The treasures and pearls laid hidden in the Writings are inexhaustible. We return to the Ruhi class again and again, continually amazed at our new discoveries. Neither the comfort of a room nor the heat and roughness of an outskirt spot can deter us from approaching the shores of true understanding. Spiritual journey begins with the search for right living or, simply, the urge to do things correctly. Immersed in the ocean of the Love of God produces an intense longing to serve humanity and the desire to align our actions with the laws of the Almighty. We have entered a Day that is not followed by night. 深藏在圣作中的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们一次次回到儒熹课程的研读中,不断为新的发现而惊叹。无论是舒适的房间还是炎热的野外,都无法阻挠我们迈向真知的脚步。 灵性之旅始于对正确生活的追寻,或更简单地说,对正确处事的渴望。沉浸在上天的爱之中,激发我们强烈的愿望去服务人类,并使我们追求行为与上天的律法相契合。我们走入一个没有黑夜尾随的白昼。 #

谈“勿忘勿助”在精神训练方面的作用

图片
我家附近的公园 勿忘勿助是松静自然的指导原则,守着舒服的感觉即可,不要过度放松。过度放松必然要动用到意志,刻意去促成,这就是“助”了。一旦加入了主观意识,精神就不能恪守“自由”了。表面上放松得到了加深,实质上这个加深是建立在“紧张”的基础上的,违反了真正意义上的松静自然和自由。练功就是锻炼灵魂的自由,体会自由的美妙,享受精神世界的甜美。 李少波在其写得非常好的《真气运行法》中,提出“通督勿忘复勿助”之句,这是真气运行法五步中的第四步,指练功到一定阶段,腰椎有往上拉升的现象,继续练则出现真气沿着背脊的督脉上行,假于时日可直通头顶百会穴。此时切忌不可将气导引助其速成,而须任其自然,下丹田气满自然会通关达百会。 “勿忘”是要有放松入静的意识,保持着不使松懈的心态,并在认知上深化“松静自然”的了解,知道它具有物质性,却又与灵性世界相关联,并非仅仅一个虚无飘渺的“感觉”。 “勿助”则是任由灵魂自由游走于身体的各个部位,不予意念的干扰。这就是“意守”的真正含义。古人提出这个概念,不知包含了多少的体会。李少波说,假如刻意引气上行,则揠苗助长,欲速则不达。 气功锻炼也讲究“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指的是出现外动时,不要刻意追求,只需依旧守着松静自然,让动作保持在其本来的位置。其实讲的也是“勿助”的原则。 (2024年8月28日)

把新时代的原则讲清楚

图片
黄裕莉作品 看到一位叫张明光的博士,不顾父母的央求,甚至下跪,毅然决然去了北京龙泉寺出家为僧,便想到当今社会,正如艾略特的质询: “我们在生活里遗失的生命在哪里?我们在知识里遗失的智慧在哪里?我们在资讯里遗失的知识在哪里?” 张明光表示,知识和学问不能使他满足他内心的空虚,要往佛法寻求精神的充实。 看到这里,我的第一个印象便是,我目前做的这份工作——即把巴哈伊信仰的原则讲清楚——是对的。我应该积极地做好这件事,并将这些可贵的精神的瑰宝普及开来,无须担心社会的趋向于富裕和知识的越来越来普及,会使我的这项工作变得毫无意义。相反的,必然会有越来越多像张明光这样的人,认识到物质的局限性,不顾一切地往精神世界的殿堂挺进。我们提供的这些知识,为人工资能所无法取代,到时,会显得弥足珍贵。 你无须过于注重文章的形式,因为这些内容本身就有感动人的力量,只需清楚表达就可以了。 它的生命力,恐怕还要比我们的生命长许多许多。巴哈欧拉说,他是一个新的天启周期的肇始者,从他的天启这里人类进入了成熟期,他的教义激昂影响人间50万年。这个新天启的迹象就是新时代呈现出来的种种景象,目前已经昭然若解。既然如此,我们怎么还举棋不定,担心自己的文章给人家抛入历史的旧纸箩呢? (2024年6月14日)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

图片
忽然想到习近平,想到他从来不变的从容不迫,从他不见压力的额头流露出来的言辞也灵活多姿。我们既然主张净化心灵、时时刻刻的清醒,就应该给自己下个战书:可以严肃但不要生气。把这个要领变成个性发展的目标。 去年新年期间,我们家的友人Lai Kuan女士前来拜访。她旅居中国多年,要在那里奠定巴哈欧拉教义的基础。问她对中国的感受,她立刻谈她对习近平的印象。她说,她见到的习近平,总是一副不急不燥的模样,谈话举止都是从容不迫的姿态。她十分佩服他的这点能耐。 2019年3月22日,习近平会见意大利众议长菲柯时,说了以下一段话: “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 “一个举重运动员,最开始只能举起50公斤的杠铃,经过训练,最后可以举起250公斤。我相信可以通过我的努力,通过全国13亿多人民戳力同心来担起这副重担,把国家建设好。我有这份信心,中国人民有这份信心。” 习近平说他要做到“无我”,以这样的心境服务人民。“无我”以我的理解,就是忘却自我。“自我”可解读为对自身的依恋,大凡跟“我”的存在有所牵连的千丝万缕的意识,物质、名誉之外,尚有林林总总的私心杂念,以及细致的思想和观点的执著和偏爱。 它不是政治术语,也不为宗教所专属,它是一种精神的锻炼,“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功课也。 这就是50公斤杠铃经过训练变成250公斤的含义。 政治人物都爱讲冠冕堂皇的话,他随口说说你就相信了吗? 如果一个马来西亚政客讲这话,我相信你;如果是个美国政客这样讲,我认同你;如果当年蒋介石讲服务人民,我会怀疑他。习近平这样讲,我相信是真的,这,有他的言论为支持。他的治国理政的言论十分丰富,惟身体力行者能够讲出那么贴近实际的话。还有那片洋溢着文明气息的大地,是为佐证。所以我敢将他的话在这里引述,不怕被讥为幼稚。 阿博都巴哈于1912年4月12日在纽约作了一场演讲,也谈到“服务人民”,并把“服务人类”提高到等同于崇拜上天的地步。他说: “服务人类就是服务上天,让圣境的爱与光从你身上散发出来,以致任何人看到了你都会被你的光所照亮。” 他讲这话也是真的,有他一生的行动为其背书。阿博都巴哈原名阿巴斯阿芬第,他有很多封号,还有爵士的衔头,惟只爱被人称为“阿博都巴哈”。此名为阿拉伯语“光的仆役”的意思。仆役者,服务其...

谈马来西亚华文文学刊物《爝火》

图片
士古来八里半小贩中心,今天挤满了五一劳动节的食客,我在人群中好不容易才找到宋铭。大家坐下,他立刻把一本最新出版的《爝火》递到我面前。他目前还在为一本北加里曼丹民族民主革命的记叙翻译为英文,百忙中抽空出来跟我见面,似有一份责任,一个任务,非尽快把手头的《爝火》送到它该去的地方不可。之前,他还托人把几本《爝火》送去南方学院图书馆。 这位写诗、写散文和从事译介的业余文化工作者,作为文化的推手也一样热情洋溢。看着他红润的七十六岁脸庞,我对他精力的充沛感到佩服。  《爝火》这个名称,自25年前它诞生的时候就定了下来,从来没有更动过。看来,这片土地需要一把文学的光源,驱除那愚昧、浮躁、野蛮和自大的黑暗。只要黑暗还在,火炬是不会灭的。 这一期的《25周年我与爝火特辑》,讲的就是这么一群人,如何举起一把文学的火炬,并将它传播开来的故事。我的朋友宋铭早已深受感召,在他们的队伍里了。  我在念中学的时候就听过金苗的名字,知道他创作了一本诗集叫《嫩叶集》。那时是1976年,甄供先生主编的《文艺春秋》有一场关于《嫩叶集》的论战。有人将金苗的诗跟流行歌曲相提并论,说它缺乏深刻的内容,于是在我的印象中,金苗是个脱离现实的浪漫主义者。这回,将《爝火》带回家里,读了诸家谈论《爝火》的成立与营运过程,才对金苗有一个新的认识。原来他也是一个坚决的实践者,不但自己耕耘不辍,也努力联系学校,推广华文文艺不遗余力。一个高大的文化人形象在心中油然而生。  从前经常读到伍良之的文章,却不知其何许人也。看了这一期的《爝火》,才知道他原来是《爝火》的创办人和灵魂人物,在文学的路上继续散播火种。 还有杰伦、甄供,这些我在少年时代就已经熟悉的名字,今天依然闪烁着光芒。甄供已作古,然而在他耕耘的园地里,长出来多少文艺的幼苗?他们之中不少已长成了大树。杰伦就是以前行动党的廖金华,当年退出行动党是有许多遗憾的,多年努力换来的却是一场虚无,然而在文坛虽然寂寞却是于无声处听惊雷,八旬高龄仍然义无反顾的振笔直书,不许辜负许多具有乡土气味的长篇小说素材。 这样一群崇奉现实主义的写作人,以无比的韧性和不渝的信念在马来西亚这片土地上,高举文艺的旗帜,把文学带入生活,把真理带入人生。有这永远燃烧的火炬,阴阳怪气的搅屎棒们,也就只能躲在地洞里等待幻灭了。  (2024年5月1日) 李开璇 #

论反省

图片
林鹏飞作品 每个人每天都有个许多选择的机会:要读书还是看戏,要运动还是睡觉,要想还是不想刚刚遇到的那个人,和他所说的种种不中听的话,要静下来还是看一点刺激的东西?如此等等。别小看这些日常生活的挑战,它的作用可大得很呢。别以为它们是小事可以随随便便处理,那就错过了训练自己的机会。别以为这些事无足轻重你喜欢怎样就怎样,那你的人生就会浑浑噩噩,每一天都是一阵轻烟。 到了晚上,你该做什么呢?圣人说:“吾日三省吾身。”巴哈欧拉说:“让每日清晨比每个傍晚好,让今天比昨日佳。”这是反省的时候。一天的行动和创造到了晚上,渐渐的缓慢下来,而行动也露出了结果,一眼看去,就知道对还是错。但是你必须反思,必须看,才会发现。 发现自己的错误,会觉得不安,同时也叫人愉快。不安是因为觉得自己蠢,或者一错再错,不够坚定。愉快是由于你觉得自己找到了失败的根源,重行确认自己的方向,下一次遇到同样的情形,就能够清楚地知道,什么应该,什么不应该。 这样,一天天下来,这个人也就累积了很多正确的行为,讲了很多正确的话。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成为社会的瑰宝,成为进步的力量。他的人生也就没有浪费。 注:“每个傍晚比清晨好”:波斯人认为太阳下山后就是另一天的开始,所以傍晚是一天的开始,清晨是一天的结束。 (2023年11月25日)

捉住你的思想

你最重要的东西是你的思想,要好好保护它! 不懂得保护自己思想的人,不但自己的问题没法解决,还会伤及他人。 所以,要给自己的好思想围上高墙,防止来自他人的不良意识袭击、干扰、侵犯、控制,或霸占。做真正的自己。 把别人的错误留给别人,不要让它折磨你。 对于自己的思想,你必须自私地据为己有,视之为你最珍贵的资财。 不要漫无目的地捕捉各种意念,对每一个闯入脑子里的概念都entertain,任由它们刺激你的神经。来的如果是垃圾概念,要毫不犹豫将它驱逐出境。 思想不是肉体的一部分,它属于灵魂。也就是人的真性,代表你的本性,将来,还会随同你去到另一个世界。 一个好思想胜过一桶黄金。 当它出现时,立刻把它紧紧捉住。最好写下来,固定在纸上。不断在心里揣摩它的含义,这样它就会不断深化。灵魂喜欢深入,深刻的认知使人愉悦。你想它的时候,它就好像有了生命,会自己成长。它的触角会联系到其他的事物——有些你平时压根儿没有想到——它会越来越接近你的生活。你因此把自己的状况看得更清楚,那些隐藏的困难的症结浮出水面。你会知道哪些行动是对的,哪些是错的。你不会落入迷茫者的阵容。 最糟糕是一种漫不经心的态度。“那不过是一个思想吧了,何必这样认真?”那一刻你豁然开朗了,但是你又贪婪地追逐其他的诱惑。于是一眨眼功夫,它就飘走了,消失得无影无踪。当你又想到它,想把它请回来,已经非常困难了。 写作人注意自己的思想,珍惜自己的灵感,不让物质主义的狂飙把它摧残,就会有自己的作品。生活的枯燥、社会的讥诮伤不了他一根毫毛。 只要捉住思想,闪闪发光的希望就一定会接踵而来。 (2023年10月13日)

写作与嗜好

 为什么写作人不能迷上象棋?道理是这样的:假如你喜欢写作,那是说,你要把自己的观点和生活体会通过作品表达出来,这是随时随地都需要用心去关注的事情,除非你是那种随意的写作人。我这里讲的是有志于在文坛耕耘自己一片园圃的劳动者。这种用心往往占据他的整个心灵,很少人能够随随便也能成功的。 假如你在写作的当儿,又看了许多象棋,迷上了它的兵法,那么,你的脑子自然而然便会想它,那是不由得你的意志为转移的,离开棋盘之后往往还是欲拔不能。这就分散了你应该献给写作的时间和专注,也破坏了你心灵的单纯、专一。 象棋还有可能成为你在写作遇到困难时逃避风暴的港湾。当你对写作感到枯燥乏味的时候,象棋的精彩便愈加令人心系。这时,你会觉得,玩它一两盘解闷何乐不为?然而这样的情况会周而复始地不断发生,直到你开始正视写作的问题为止。 象棋在这里只是“嗜好”的代名词,我拿它作为例子,来说明嗜好虽好,但是不能过度地投入,否则会影响我们真正的事业。嗜好诚然可以增加生活的情趣,老年人有嗜好据说可以防止老年痴呆症。然而那是另一个问题。我们提倡简单生活的人,如果竟不小心选择了写作,就必须单纯地爱着它,不要舍不得放弃一些别的爱好,自欺欺人以为两者或多者相行不悖,否则很难持久地享受到写作的乐趣。 (李开璇 2023年10月11日) #

给女儿和女婿的祝词

图片
我家二小姐昨天出阁,热闹过后心里洋溢着一阵谈谈的哀愁,乃到户外吹风接近大自然,想到这何尝不就是人生?回来就把昨晚在婚宴上的讲话放上网,似乎在追求另一种寄托。 # Iskandar Putri区巴哈伊社团的代表Mr Hua Keng Tong,华景同先生,各位来自远北马、吉隆坡、新加坡、台湾、上海和柔佛新山一带的亲戚朋友们,我是今晚新娘子李施谚语的父亲,欢迎大家在百忙中抽空前来,参加今晚施谚和家荣的婚礼,我也想趁这个机会讲一点儿心里的话。为了节省大家的时间,我已经把讲稿写好了,现在就让我把它念出来。 首先,我想说的得是,今天这个良辰美景,2023年6月25日,对家荣和施谚来说,是一个难忘的日子,这是他们的人生路上的一个标杆,一个转折点。这个日子已经写在他们的结婚证书上。那是一份合约、一个承诺、一个奉献,也是一个家庭的法律基础。刚才大家还见证了他们在上天前面的宣誓,宣誓的内容只有简单的一句:“诚然,我们都服从于上天的意愿。”这是说,在未来的漫长的日子里,彼此之间要是出现意见上的分歧,要懂得放下自己的成见,以上天的更高的标准为依归,这是确保家庭团结的灵性基础,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看见大家今天晚上那么热烈,我这里讲的是理性的一面,家庭是感性和理性的融合。各位的热情参与,给他们两位增添了几许美好的回忆。在他们未来的日子里,每当想起今天,尤其是今天晚上宴会的一幕,一定不会忘记你们。因为你们的到来,给他们的回忆增添了几许甜蜜和温馨的滋味。 作为施谚的父亲,我和我的伙伴都很高兴见到她找到了自己的终身伴侣,并在今天组织自己的家庭,开启一段新的人生旅程,我们也由此放下一桩心事。自由恋爱是他们的自由和权利,我们除了鼓励没有加以干涉。我相信他们在多年的交往中,已经充分了解彼此的性格和思想感情,在各方面都能互相接受和忍让,彼此也非常了解未来的挑战是很大的,但是心灵的团结可以克服一切。我们都非常同意他们的这一桩婚事,并给以充分的支持和最衷心的祝贺。 随着这一桩婚事今天终于顺利完成,我们也结识了女婿方的亲家,很高兴能够跟你们结为亲属,在近期内一定要找一个机会好好拜访你们,以便熟悉你们的生活。也希望施谚将来在彭家的生活过得幸福美满,跟岳父母和兄弟姐妹们亲如自己的兄弟姐妹,融洽相处,互相包容。 我们那个年代的婚礼,通常是由父母主导、安排,我自己的也是这样。我很高兴看到施谚和家荣,能够根据自己喜欢的...

鼻尖的作用?

尽量做到这一点,就是达到了修炼的高峰:守住一个舒服的感觉,身体自然而然就健康了。 在睡觉的时候尤其显著,当守住了舒服,自然而然会抗拒思想的不速之客,因为思想是背叛感觉的,这两者水火不能相容。而感觉必须受到心灵的关注、珍惜、保护,才会不断深化,繁衍,滋生更多美好的感觉。 感觉比思想真实,因为它直接影响着我们的存在。而思想必须纯净,才是真实的。 所有的气功功法最后要讲的重点、所有宗教在个人层面所要教导的目的、以及所有艺术所要迈向的高峰,到最后都是殊途同归,要人们随时随地感觉舒畅快乐。这一简单要求,值得我们追求一生。而且,不必等到大成,就可以享受个中的美好滋味。 鼻子突起的部分叫鼻尖,它在两个眼睛的中间下面部位,向来不问何以如此,如今发现其神奇之处,免不了要惊叹上帝的杰作!因为我们只要看着它,眯上眼睛,就会产生舒服的感觉。起先在脑门中间一个叫上丹田的地方洞然开朗,脸部开始感觉松松麻麻的放开、膨胀,从这里,舒服感逐渐蔓延开来,瞬间达到四肢百骸,包括脚底涌泉、腹部气海、中部胸腔、头顶命门等部位。呼吸自动变得细长,直达小腹,如一道清泉灌溉苦干的稻田,一切静好默默而来,浑然天成,全在心中,但觉存在的无比神奇,又是那么真实,因为跟金钱一点关系也扯不上。 这是跨时代的修炼法门,就这一句:“以你的坚不可摧的意志力,守住心中一片舒服的田地”。有了它,许多所谓问题,都能找到解决的方案。 如果觉得困难,可记住下面一篇颂文:上天啊!焕发我的精神,净化我的心,唤醒我的力量。我把我全部的事交托在祢手中,祢是我的向导和避难所。我将不再忧愁悲伤,我将是一个快乐欢愉的人。上天啊,我将不再满怀焦虑,不再让烦恼干扰我。我不再把生活中不愉快的事放在心上。上天啊,祢对我比我对自己还要友善。我把我奉献给祢了,主啊! #

新时代的宗教信仰

图片
  一朵莲花,开出九片雪白的花瓣。 前天在网课上,几个朋友谈到新时代的宗教,认为在目前这个跨宗教时代,相信一个宗教的真理或知识,可以不必挂上该宗教信徒的名份。譬如佛教徒可以相信,甚至推广印度教、犹太教、伊斯兰或基督教的某些教义,不是非要成为该教信徒不可。其他宗教徒也是如此。 宗教真理跟科学知识一样,都是人对上天客观世界的认知。你相信牛顿的万有引力,也可以相信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还有不知哪一位科学家提出来的宇宙大爆炸理论。我们相信它,因为觉得符合客观规律和理性分析,并不在乎是谁提出的,也不管提出者的名气或身份。 宗教真理来自于同一个灵感的源头,不同的宗教导师用不同的语言和词汇对它进行诠释,讲的是同一个真理,只是程度上有所不同,越是晚近的先知所揭示的份量越多。他们的诠释因符合感觉和理性而使真理得以确立。多方涉猎对我们有益无害。 譬如巴哈伊信仰对灵魂的讲解,是所有宗教中份量最多的,我们可以从这里获取这方面的知识,以补充我们对佛教的认识,假如你是一位佛教徒。对于一位巴哈伊,也可以涉猎佛教对禅学的讲述,看灵魂在阐诗里的婀娜多姿。我本人就很喜欢读某些高僧的禅诗,这些美妙的诗句,往往将平常无奇的日常生活勾勒出高超的境界,丰富了我们对灵魂的领悟。 (2023年6月2日) #

人死后还有意识吗?

今天和几位朋友聊天,谈到最近很多朋友去世了,于是有人问,人死后还有意识吗?其中一位朋友说,人死后是没有意识的,因为意识和思想只不过是细胞活动的产物,人死了,细胞活动停止了,也就不再有知觉。死后的世界一了百了。 我发觉这个逻辑是有问题的,因为意识这个东西,在物质世界是不存在的。物质的细胞本身是不会产生思维的,化学作用也不等于思维,亦不会变质成为思维。不管细胞多么活跃,在它的领域也只是物质的升降、进退,不会产生额外的能力。 思维是一种能力,它影响和主导细胞,主导生机活动,跟气机混而为一。既然细胞里没有它,它又怎么会是由细胞产生出来的呢?如果海水里没有盐,我们从海里舀起一壶水,它是不可能有咸味的。 显然,它来自一个更高的地方,我们姑且叫它“天界”。于是有天就有地,有灵魂就有物质,这才叫做“圆满”。 相信灵魂不等于唯心论,也不是走到唯物论的反对面,因为灵魂也是一个存在的“物”,只是跟物质不在同一个等级上。 (2023年6月1日) #

五四的豪雨

图片
  陈丹诚教授作品: 游虾。Aeron Lim提供 今天是5月4日,忍不住想起五四运动揭起的旗帜,尽管内容已经模糊,但一个“新”字却还没有褪色。 五四代表新事物、新观点、新作风,新中国。今天它又代表新时代,要我们在安稳的生活中发现扭曲的心灵,以及由这些扭曲的心灵折射出来的种种现象,要我们在陈陈相因的习俗里寻觅浴火重生的火花,给旧的世界穿上新的衣裳;又要我们在“每个人”都认可的风气里发现被遗忘的尊重,在“想当然耳”的信仰中发现人性的背叛。 想想以前对自己许下的诺言,那些看似坚不可摧的决定,如何轻易地被挪移。为什么原则不是摆在优先的地位,要等到拖延过后才又假惺惺去再度发现它?借口和推搪的日子最令人难过,坚持的能力比发现新事物的聪明分量更重。 今天五四,想起《阿Q正传》,把自己的劣根性揪出来,以小D捏死头虱的劲道,狠狠地将它置于手指之间,它再顽冥不灵,也要发出必剥的声音,变成血肉模糊。 好的劝告、智慧的言语,只须一句,认认真真地听进去,把它变成生活的一部分,就是最大的进步,也是所有满足感的来源,所有厄运都可一一化解——那些由于因循敷衍造成的困难。无须祈求新的眷顾,所有恩典早已准备就绪,围绕我们身边。只须一个真正的“诚实”,所有的祝福都将属于你。 诚实是一切美德的基础,纯洁是进入善境的先决条件,回顾与反省不要嫌多,新时代的人类,要靠自身努力,去发现被社会感染而养成的叛逆和背离。年岁的增多,不会减少对叛逆的喜好,反而因为口才更圆滑,而会用种种借口和似是而非的理由,给自己的貌合神离、玩弄双标寻找下台阶。 情欲的冲动像个奸细 躲在心中, 它叫人暂时忘却原则和目标,搁置 清明的理智 ,怂恿你进入迷途,以为哪里有美丽的风光。然而 迷途的甬道上,充斥着虚无缥缈的娱乐。追逐的末尾是虚无,“懊恼”是它必然的死胡同。 五四的豪雨,到现在还没有停歇的迹象,这又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在雨中,有一种海底世界的感觉,人声的喧哗都转为静音,自我的舌头发出的火焰被哗啦哗啦的倾注所扑灭。远自阿当时期或东方天际开始发亮的年代,延伸到今天祥云氤氲的时期,老天爷给人间下了多少场雨?谁人知晓?有谁洞察个中的奥义? 从文明起步之初便牢牢垄断着大凡人意识的自我,经过这些屡屡的洗礼,是看到了一些逊退的迹象,然而依旧十分顽固,然而这里头正好隐藏着生命的大秘密:生命不在乎长短,懂得清除自我的尘埃就是踏上了正道。五四的...

谈报章的种族化倾向

他们怕你有太浓厚的个人色彩,怕你通过写作建立个人关係,他们在所谓的写作计划中列下了很多的要求,这就是写作的限制。如他们订了一个题目之后,就规定在这个题目下,需要有怎么样的内容,譬如最近我遇到的一种情况,他们把我所提出的建议改了,把名称订为“转捩点”,在这个总题下,所访问的人一定要有遇到很大的灾难,如疾病和巨大的打击等,这和我本来的范围缩小了许多。(我本来的目的,是要写人生中最好的经历。)而且,他们还规定了字数。并且规定了副文的长度。 后来谈到我所访问的一个102岁的老人,知道是印度人之后,他们就说,早知是印度人就不让我访问。我说,我访问这印度老人,谈的是长寿的问题,这是华人也感到兴趣的。她说,华人也有上百岁的人瑞,我们都没有访问他们,何需访问一个印度人的人瑞? 这裡牵出一个很普遍的毛病,华文报一定要写华人的事情,由于其他民族不是我们的读者,也就没有必要写他们的事。主管者也往往认为,如果我们浪费版位去写其他种族,会给读者骂。如我有过的一次经验,我写了一系列兴都教的系列文章,结果有人说怎么这家华文报竟宣扬起兴都教来了。 这是目前报章的困境。大多数的报章都有种族化的倾向,澹米尔文报、华文报、马来文报,各有各的服务对象,也各有各的限制,自设的围牆。许多人或许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然而对于写作这是非常坏的东西,林林总总的限制和自我的约束都由此而来,你也许有一个很令人感动的故事,却因为发生在别的种族的社区内,为了获取刊登你一切都必须从简,主管者不以你的表达能力和文章所表现的精神来考虑刊登,他们所考虑的首先是:它没有华族色彩,是否适合于刊登? 我们所提倡的这项文化分享计划,要完全消灭这种人为的屏障,解放我们的写作能力,不要让它为了一个肤浅的理由,而把自己困囿在一种荒谬的信仰中。只要精彩,特殊,有多层的意义,有推进文明的作用,有宣扬文化的作用,有提升创作的作用,有昇华人性的功能,又能表现时代精神和具有现象写照,就是应受表扬的好作品。 一个种族往往是另一个种族的镜子,由这个种族对那个种族的态度和涉及,更加能表现一个种族和一种语文的好坏。我曾写过一篇一个印度女孩子贡献华文教育的故事,总觉得比我们写华人支持华文的刻板的故事更加动人。 文化分享计划是不会为作者设定这种无意义的限制的,也不像报章那样害怕个人色彩。这裡所刊登的文章都可以翻译成其他语文介绍给其他种族,也必须可以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发行...

“我”是一个很坏的字

有位隔了一年未曾谋面的朋友忽然来电,问我可否到车站和他见面叙旧。这位朋友曾在我家里主持一个心灵和人生课程,我们对很多课题有共同的见解。 我自然是答应了,却寻思这次见面,我们该谈些什么。最后我把一些文稿和翻译作品放进车里,一路上却犹豫着,不知道该不该给他看这些东西。也许我该让他多谈他的近况,而不是急着告诉他我正在做的事。我九时抵达车站,却还是把稿件带下了车。他已在三楼的马来食档等我。他所乘搭的北上的巴士在十时开行,我们有一小时的时间叙谈。 我给他看我的译作和我所写的关于翻译的一些意见,有些地方他持不同的见解而与我争论。他说他所主持的心灵课程由英文译成中文,他曾对译文作了校对,目前仍觉得不好,还在检查,并告诉我他对难译词句的一些新发现。当时间剩下不多的时候,我重述一个以前曾讲述过,却尚未实行的非盈利组织的计划,他也讲了他教导气功和事业上的几个事件,彼此互道一声保重,他就匆匆上了车。 出了车站细雨濛濛更兼暗夜,我竟走错了路。待我再驶回正确的路上时,觉得这次短促的会面也好比驶进了一条歧途,受膨胀的自我误入一个冷漠的死巷。 我们争着讲自己的话,而忽略了关心对方。我们担心在别人眼里,我们是个一事无成的人。我们怕自己的努力不为人所知。在不适当的地方,在有限的时间内谈论的事,都是自己的事,处处有自我的影子。 这个“我”字是一个很坏的字,它使我们的脸失去美丽的光彩,我们一定要减少使用这个字。我应该问候他离开后的生活情况,这方面的疏忽使人觉得你是个相当无情的人。我也可以和他分享一句至理名言,这要比拿出那些稿好得多。也许我应送他一份礼物,灌溉那份友谊。我其实有很多方法可以表达我的关怀,一个人爱的能力没有止境,而关怀比争论一句翻译的恰当与否重要得多。 即使只是一小时,也可教人毕生难忘。只要我们懂得关怀的艺术,将自己的优越感隐藏起来,让它死掉。(1999年) #

又见恐龙

有一种长颈的恐龙DIPLODOCUS,吃植物也吃石头。它的胃太大了,要靠石头在里面摩磋,帮助消化。有机的动物吃了无机的石头居然没有中毒,生命大神奇了。人要是也可以吃泥土而生存下去,世界可就太平矣。 其实人也是吃石头的动物。譬如我们吃的可口的豆腐,在它的制作过程中加了一种“石膏粉”的泥土。这种白色的泥土烧了就像石头一样,再摩成粉抹,混在豆浆里豆浆会结成块状。我们把泥土和豆浆一齐吃肚里。 营养学家说吃太多豆腐对肝脏不好,就是因为豆腐里有这些没有生命的物质。 但是人类并爱惜身体,他们不但吃泥土,还吃玻璃。玻璃碎混合着老鼠药和安非他命,压成丸状,一口吞下去,就可以看到美丽的世界。 玻璃的作用并不是帮助消化,而是为了割破血管,让安非他命进入血液里。 他们比那些吞火的艺人还要勇敢,吞火的艺人并没有把火舌进肚里,而是吐出来,让它化成一个火团。他们吐玻璃碎一口就吞就去,它藏在身体里也许再也不出来。 他们的勇敢可以媲美1亿3千万年前的恐龙。 长肉剂是一种无生命物体。吃玻璃的人只是小部份,吃长肉剂的人可   是比比皆是。 真是一个疯狂世界,人们什么东西都往肚子里送。自愿也好,半自愿也好,当身体是一个垃圾堆,一个永远能化腐朽为神奇的乾坤。 农人偷偷把一种叫做Beta Agonist的物质,让猪哥吃进体内,于是猪的卵巢一点点收缩,瘦肉一斤斤增加。看得猪农们眉开眼笑,这不是一个卖钱的秘密吗? 于是鲜红而坚挺的瘦肉掩盖了长肉剂的毒性,进到我们的胃里。有些半自愿,有些无知,跟吃玻璃的情形不大一样。有些则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对得起味蕾就好。 它进了人体,我们的卵巢或许也会一点点收缩,肌肉一寸寸增加。难怪今天胖人那么多。 谁说农人憨直?他们可是可是聪明得很。他们也很有商战精神,善于使用秘密武器,出奇致胜。 你看了软软瘪瘪的猪肉很洩气?很好,为什么不学大伙儿那样也用长肉剂,反正长肉剂都是给猪吃的。 如果你不用长肉剂,就好像银行不装出纳机,准备认输吧!你的商战精神去了那里? 于是在商战精神的鼓励下,大家一齐使用长肉剂。 一隻猪从出世到上屠场,只见过太阳一次。就是上屠场的那天,可是 却长得一身结实、圆熘熘的肉。 Beta Agonist,有如安非他命,能制造神奇。 人人都讲商战精神,社会道义那里还能卖钱? 商战精神是什么?在榴槤上面喷“好年冬”,把黑鲳浸在甲醛里,给龙眼洒上漂白剂。就是最好的注解...

一个黑洞

科学家发现,在地球不远处有一个黑洞,比太阳大35倍。21世纪的人类必然要跟这黑洞一起活下去,一方面学习从黑洞获取无量的信息,让我们成为宇宙的强大民族。另一方面,又必须抗拒它巨大的吸引力,免得被它吸摄住,成了它的俘虏,或被它毁灭。 黑洞影响地壳和海潮,也不放过人。人本来是一个能量场,也是一个信息场,当然逃不了黑洞的影响。而人即然能放出能量,和这黑洞之间就有一种互动的关係。我们对这庞大的宇宙会不会也有令自己自豪的影响呢? 黑洞是宇宙的大魔头,不管是什么物质经过他旁边,必定到被他吸进去,掉入它的无底洞内,似乎再没有机会逃出来。我们想像它必有非常丰富的信息,因为大抵没有任何宇宙间的信息能量可以逃过它的吸摄。如果我们和黑洞做了朋友,掌握了它的脾气,我们将可以从它那里,获得源源不断的信息。21世纪的人类,将和黑洞搞点儿睦邻计划,由这个朋友更好地认识自己。 黑洞是一个很好的意象,并不是只有文人喜欢。它是一个你不能不理睬的邻居,它靠着你近近地住了下来,总是给你一种可怕的威胁,也让你有些机会去认识他。据说太阳风暴跟黑洞也有关係,这恶魔真是善于煽风点火,搞到地球人以为末日就要来了。我们都还想好好地活过下一个千禧年,然而黑洞给我们的威胁却似乎我们已来到魔鬼的嘴边。 我们也是活在一个黑洞里,早就活在一个黑洞里了,这地球就是一个黑洞。它的附摄力也非常强大,以致人们紧紧的被囚禁在它的心脏。它不但吸摄住人的身体,也吸摄住非物质的精神。一个是不由自主被吸住,另一个是心甘情愿的投入。 由物质组成的身体被它吸摄,倒是情有可原。肉体本来属于土地,需要土地的供应,将来也回归它的怀抱里。但是不属于土地的精神,本来属于另一个世界,有它本身的一个世界。它应该飞翔在自由的灵空,如今却服服贴贴的眷恋着这个世界。 人文和物质思想如今多的是,但是能飞越它们上面的精神的教育却淡薄如城市的朝露,人们没有能力逾越物质思想的羁绊。像虫蠹般被这物质的世界所幽囚,最终和这幽囚它的尘土一齐葬送。 这景象,说明了一个道理,就是:地球原来也是一个黑洞。(201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