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道歉与书香楼期刊

拙文<新山书香楼兴衰史>于脸书发表时,谈到跟这个事件有关的一些人物已经作古,一些尚在。为了清晰起见,特别在已故的人物后面括弧说明,以示对读者的负责。

当写到黄重山先生的时候,想起黄贵文先生于9月2日,在脸书发表一篇名为<新山书香楼事件始末与批判后记>的文章,有一位叫Twang Sang 的读者在贵文的贴文后留言,他写道:

"老友黄重山先生已经是故人,为书香楼出钱出力有目共睹。睹物思人,缅怀过去,给他一个掌声。"

下面,他还发了一个Good的emoji。

我并不认识这位读者,心想,既然是黄重山的老友,想必清楚黄重山的情况。他说黄重山已故,应该不是瞎说。他的语气不像是在开玩笑,也不是揶揄。我就相信了他,便在黄重山的名字后面括弧"已故"两个字。

不料,舒庆祥先生在脸书发表一文,说我误导读者。黄重山先生尚健在,并上传他和几位朋友访问黄重山的图片。说我应该道歉。

当时,我看不到舒庆祥的脸书,我们之间没有友谊连线,并不知道他对我的一个错误那么在意。

直到黄贵文转告给我,我才知道有这回事,并立刻把他名后的"已故"两个字删除。

我以为这应该没事了,没有必要另作文章解释其中的误会,以免浪费读者的时间。

但是舒庆祥却说我"加害他人,包括死者",且不道歉。仿佛我是个很霸道的人,动辄要害这个害那个,包括死去的人。

所以今天就写了这么一篇长文,说明我对黄重山先生没有"加害"的意思。

如果黄重山先生觉得这样的解释不够好,我还可以登门拜访,把话说清楚。但是这些,不需要舒庆祥从中作梗。

再说,如果这样的误会也叫"加害",那么那位Twang Sang 先生不是更加"毒辣"吗?为什么舒庆祥又不对他发起攻势?

说到道歉,我不喜欢随便用这个词。那些经常喊"你该道歉"的人,往往最该道歉的是他们自己。

书香楼在迁徙,或"关闭"前,坐落在新山华人文化地带的报馆街,在那里,它经常举办各种文化座谈会,还出版了一本文化杂志<书香楼>,名誉上的主编是林明华,实际上的主编是黄贵文。

我手上有其中一本,为2002年9月8日的出版,67页,收集了刘一其、赖益盛、黄贵文、吕少雄、林明华、李德慧、欧清池、余云、曾何、舒庆祥、刘钦宓、鲁原、古远清、莫理光、陈晞哲、李志勇、彼岸、郑梅娇、陈再藩、强中、田土、陈宇等人的作品。

从这份作者名单来看,<书香楼>编委并没有"排除异己",心态是很正面的。

书香楼搬迁后,民众失去了一个接近社区,书香方便的图书馆,座谈会也鲜少举行,这本难能可贵的地方性文化刊物,出版四期之后也寿终正寝。

它寿终正寝的时候,是谁在主持大局?

假如它能够延续至今,20年来,以当年原班人马的干劲和包容的胸怀,出版它100期也不是难事。

去到南院后,书香楼的会员不但锐减至不到三十人,出版期刊的活动也无法展开。

是谁造成这些倒退?谁应该向华社道歉?不妨这样问一句。

(2025年10月9日)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新山书香楼兴衰史

我们敬爱的外公....

中国新文化运动和巴哈伊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