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育大蓝图的建议

 以下为马来西亚巴哈伊社区,针对教育部修订2012年教育大蓝图所提的建议,由马来西亚巴哈伊总灵理会所发布。

Translation of 1 Malaysian Education Review 2012 A Statement of the Bahai Community of Malaysia in Chinese. View original article HERE.

【英文原文】

前言

今天,客观环境发生着的巨大变化,重新雕塑着人类的事务,一种新式的生活迅速演变成型,将人类的潜能大幅度释放出来,并在人们的掌控之中。知识在不断扩大的原则中增长,国际范围内有越来越多的机制在推动集体决定和共同行动的精神,社会大众表达理想和需求的能力日益增强,这些,都在说明社会大幅度向前跃进。然而,我们若要实现以上的变化所提供的承诺,则需先了解和审视目前社会经济发展的模式。

由于知识的创造和流通推动社会的前进,过去几十年来, 教育一直知识发展策略之中最突出的一环。起初,人们的集中力量建设硬体设施,后来,注意力转移到课程、行政、教学法、教育工程、学校之间的联系及学校与社区的联系相关的事务上。尽管在某些方面,尤其普及化教育方面取得了可观的成绩,然而,目前的教育方法在释放和挖掘人的潜能这个主要领域,仍然有所欠缺。当今求取学问的方法是散乱而零碎的,导致总的教育经验无法让学生看到各门学问之间和社会真实之间的联系,又由于强调死记死背而非了解重要概念和程序,加深了教育的零碎。目前的教育也鲜少触及人生的目的和道德的问题。

现今教育状况要求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整个人类的知识库,并探讨是否可以从一个全面的角度去研究知识及将知识延伸。教育必须致力于发展综合性的能力——工艺、艺术、社会、道德及精神方面的互相补充——以致人们得以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成为社会变迁的正面力量。我们在拟定课程及教学法时要注意朔造这种综合性能力,这意味着我们的教育制度必须能回应广泛的精神原则,并由这广泛的精神原则所主导。精神原则的缺乏将导致物资的进步带来悲剧而非快乐。

巴哈伊在世界各地上万个地方邻里社区内推行教育所累积的经验,揭示了一系列深化教育素质及学习效果所需的重要原则。这些原则是我们致力于将国家教育哲学高尚的宗旨转为事实的方向路标。

二.现今教育状况分析

国家教育哲学形容马来西亚的教育,是一个不断地培养一群智能、精神、情绪和外在素质都平衡而和谐的公民的过程。 这些公民有很高的道德水平,有学问,有能力为社会和国家的完善化作出贡献。其中1979年提呈的内阁委员会报告检讨国家教育哲学时建议,国家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不应光有技术和效率,还必须具备思想和行为的道德。国家教育哲学本资上讲求全方位的教育方法,并强调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行。尽管决策者的努力备受赞扬,人们却觉得教育已越来越偏重认知的领域,而牺牲了效果,尤以道德和精神的教育为甚。

假如我们看看影响当今青少年思想的各种因素,我们将发觉目前的教育方法已产生被动性、物质主义和一种渴望受到同侪注意的态度。我们对年轻人的印象是一群只会吸收知识却不能深入思考问题的人,这是缺乏思辨能力的一代,这是不能创造新知识并将新知识付诸实践以造福社稷的一代人。

此外,我们的教育也越来越偏重于学术的优越,目的不过是为了迎合经济的需求,挤身精英集团,以赚钱的多寡来衡量一个人的成就。于是竞争取代了合作,年幼的脑子里都是自私的念头,总是寻找自我的满足,缺乏慷慨利他的思想。他们获取科学技艺是为了个人的利益而非造福社会。他们把金钱享受,而非服务人群作为争取成功的动力。许多教育计划歪斜的倒向表面的乐趣,讲求在学习中玩乐,讨好学生的程度简直比儿戏还要有过之而无不足。在本世纪,我国所面对的挑战是寻找一个平衡的方法调教我们的下一代,使他们具备足于推进一个不断前进的文明所需的素质和能力。

三.一个和谐、富饶社会的愿景

社区及社会机构在一开始阶段就应当透视我们将来我们所要居住的社会模式,然后思考需要由怎么样的人物才可以带来那样的社会。在多元的马来西亚,我们的愿景必须根据共同的信仰、文化和价值观,通过这个共同的理想培养一种态度,再由这个态度建构一个积极的、互动的和活跃的人文图景。真正的繁荣——以和平、合作、利他主义、尊严、正直的行为和正义为基础的幸福——必定流源自灵性的觉悟和美德的获取,加上物质世界的发现和物质文明的进步而来。

为了获取真正的繁荣,我国的教育制度必须导向于协助青少年认识我们的共同点、共同利益和共同目标,而不是叫他们注意将我们分化的事物。马来西亚有能力告诉世人和平共存之道,然而唯有教导我们的社众践行精神原则,并将有助于促进全体幸福之事列为优先,才能办到。

巴哈伊相信人的天性是高尚的,而人生的目标乃是培养这与生俱来的特性、技能、美德和品质,以便能够为社会的美好尽一份力量,为建设一个不断向前跨进的文明扮演他的角色。真正的教育释放人的潜能,发展分析事物的能力,给予人信心,使他坚定,并使他有设定目标的能力,也让他产生一种远见,由这远见他自动自发地成为改变社会的一股动力,为社会最好的利益作出服务,也服务全人类。他们善于通过磋商达致决定,对自己的尊严和价值感到自豪。他深知自己不但是地方性社区里的一个成员,也是世界全体民众的一份子,而他们相信,他们能够造成改变。

由此可见,正统的教育必须超越只是让年轻人获取一份赚钱职业的目标,而应协助他们认识自己的潜能,将它发挥出来,同时发展自己的能力,为人类的灵性福祉和物质繁荣做出贡献。

关于教育内容的思考,我们必须牢记分裂着世界人民的种种偏见,时而爆发战争和冲突亦非完全出于愚昧,往往由偏颇的教育所引起。发展并恪守一套普世的教育原则,或可以联合国人权宣言为依据,则可提供一个团结的框架,从中培养人们认识人类多元的经验。这个框架的力量必须来自人类一体性的原则。

四:将人类一家的思想列为教育过程的主轴。

巴哈伊信仰有人类一家的原则,这个原则源流自所有的人都是由上帝所创生,并且祂根据自己的形象平等地创生全人这个教义。这个教义也说,上帝把所有人视为平等不加以区分。这项原则强调不分种族、国籍、性别、阶级地团结全民,对于人类之间的出现的歧义却认为是件值得额手称庆的事。巴哈伊圣作说,既然人类是一个有机团结的整体,每个人都拥有基本的相同的能力,而外表的差别只不过是表面现象,不会使一种人比另一种人优越,因此,接受这个原则并将之列为教育程序的轴柱,可以使人类大家庭中各种分歧的元素产生团结的意识,使每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范围内文化背景、习惯和民情不同的人们认清人类共同的理想。在世界所有的学校里,必须教导人类的一体性和普世的人权,同时教导其他的技能,包刮磋商解决争端的能力。

因此,巴哈伊团体所提出的建议强调国家教育哲学的精神,我们推行及发展新的教育程序时必须兼顾精神和物质两方面,同时具有忍耐的态度和集体合作的精神去建立一个和平团结的社会。社会发展的物质层面,诸如环境、经济与社会政策、生产、分配、沟通与交通制度、政治、法律和科学发展等,亦需受到精神原则的驱动,而非只考虑物质条件。因此,教育制度必须给予道德和良好行为的激励更多的关注,以便培养学生们产生一种欲望,将学来的知识用在有益于大众的事业上。

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挑战,是采用普世的精神原则,诸如爱、诚实、正义、中庸、尊敬和谦虚等,重新规划和发展我们的社区,推动社众的团结与融合。要是缺少了这些精神原则,一个社会不管多么富庶、得天独厚的聪明或走在科技的前端,仍不免美景难留。

五:结论

总而言之,教育程序是一个将个人以及由个人构成的社会转化的过程。当一个人还是儿童,并在学校里接受教育的重要时期,就应让他具有拥抱世界的视野,惟其如此,和平进步的生活方可产生。因此,教育必须直接触及人的内在生命、个人的个性和社会组织结构。教育的目的在于推动社会往合作、互相关心、正直的行为以及正义等方面发展,这种蜕变涵盖人类活动的每一个方面和每一种关系。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正确地理解,物质进步本身并非一个终极目标,而是一个让我们达成道德、智能和社会进步的工具。同样的,凡是有意义的物质进步都必须来自严格遵守精神戒律,如平等、诚实和利他的行为。

教育为个人作就业的准备自是无妨,但不可视之为仅仅是生产过程中的一个因素。以服务的精神进行的工作增添生命的意义,有助于培养智能、灵性、情绪及身体等方面均能平衡、而且笃信上帝、献身上帝的人。单单政治方案和专家的药方无法从当今的教育方法中带出有意义的个人和社会的蜕变。我们由此可以清楚看见,教育的投资其实是国家的稳定、安全和繁荣的投资,得到各个社群的需要和理想所引导、受到家庭和社会机构的支持,又由于觉悟于每一个孩童都有无限的潜能这一事实而获得激励之下成立的教育策略和方法,不但将唤醒每一位学子的智力潜能,而且还让他觉悟于自己乃是自己的社区甚至整个世界变革者的角色。

李开璇译201399

【译者注:具体建议部分省略。如欲阅读请看原文。】

#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挽救一则历史佳话

谈“勿忘勿助”在精神训练方面的作用

特殊的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