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雨林到新时代

海凡 星洲日报刊出的本文 ——读海凡《雨林的背影》有感 海凡的14万言长篇小说《雨林的背影》读后,觉得自己仿佛跟着战士们的脚步到森林里走了一圈,在死亡边缘捡回了一条命,最后大家汇集在村边,商量建村事宜,互相问候、访问,了解死亡、婚姻与家乡的许多事,思考未来的生活。作者文笔优美,写情写景均妙笔生花,阅读这些美文也是一种享受。在男性阳刚主导的战场,作者作为男性,仿佛意识到艺术毕竟有异于战场,对女战士那些不轻易宣泄的声音,投入大量的关注。作者以写实的笔调为主,不时穿插意识流的时空交错,过去与当下相互交融,把马共书写提高到一个新的艺术高度。无疑是一本标杆性的“马共文学”作品。 我们这里谈的却是另一件事:感觉上,这好像是一部未完成的小说。 读巴金的《家》,觉慧嫌恶那个封建的大家庭,想离家出走。一连串悲剧加深了他的悲愤,给他的思想垫了底。最后,他悄悄地,不告诉家里的长辈,毅然决然上了船,去了新思想集中地的上海。读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安娜勇敢地,坚决地,不顾一切阻挠追求完美的婚姻。然而她的失败似乎是注定的。她越来越深地陷入感情的绝境之中,最后选择卧轨了结了余生。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个性描写非常精彩,高潮设在结尾,安东尼奥施巧计使剥削者夏洛克在审讯中敗诉,他的悭吝、刻薄无情受到了最大程度的嘲讽。张爱玲《多少恨》的女主角当家庭教师,与事业有成的男主角陷入恋情。男主角已有太太,然而她患病,快要死了,请求女主角嫁给男主角。她却选择离开,把“她到底在想什么?”留给读者。 看小说一定要看到结局,才知道作者为什么要写那个故事。作者把故事的来龙去脉交待清楚后,往往在结尾的部分暗示他对那个事件或主人翁的态度,含蓄地将这些人物的经历总结出可贵的价值,给读者带来启发。 《雨林的背影》这部小说充满着对生命的试验,不但考验生命的极限,也考验社会接受应变的能力,可惜结尾部分乖离了这个主题,以致整篇不能一气呵成。前部分写尽马共游击战士的酸甜苦辣、九死一生,彩笔描绘雨林的温柔与暴戾,也写出了战火的烈焰如何摧残着战士的生命,试炼着他们的意志。 最后几篇,随着和平条约的签署,突然出现变调。凛然大气消失了,主调嘶哑了,异化的现象相继出现。领导人变成了迫害者,要战士拿着火红的“焖鸡”去烙自己的老婆同志。“建立共和国”变成了建立自己的村庄, “敌人”变成了供应者,枪支在爆炸声中变成了废铁,理想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