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教历史应该从新式学堂算起吗?
——从一个历史事件谈科技与道德的平衡。 李开璇随笔 201004 有学者认为,这里的华文教育,要从“新式学堂”算起。“新式学堂”之前,先贤开办了私塾教导传统教育。那一段没有引起学者们的注意,似乎觉得,没有记载的必要。 新山最早的华校宽柔学校,据说,于1913年成为“新式学堂”。至于是否原为私立,而后转为公立,抑或先贤首创,掌握话语权的学者们不愿置评。给人的印象是,它既然是“新式学堂”,当然就是首创的了。于是得出结论,新山华文教育起于那个年代,迄今107年。 1913年之前,有一段至少70年的时期,华人已在这里落地生根。这一段“港主时代”没被抹去,也许因为证据确凿,也许因为华侨跟皇室关系密切,也许因为他们聪明。尽管需要一个组织管理自家事务,却妥当地“去私会党化”,以便更好融入社会。今见马哈迪把叶亚来称为“私会党徒”,就对潮州义兴这帮人有多一份敬意。 然而“港主时代”的华文教育不被定性为华教历史,却不是由于外来因素,而是华社内在奴性所使然。见西方教育如此发达,我们传统教育里那些之乎者也的东西还算是教育吗? 不完整的历史是个缺憾,民族因而少了一个自信的泉源。 70年不算短,苏丹阿布巴卡都娶了潮州人的女孩为皇后(注1),自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成全的美事。华侨辟林种植、河流运输的甘蜜、胡椒,也登上了叫统治者骄傲的图腾。神州大地70年拼搏,取得了翻天覆地的成就。马来西亚未满70,已老态龙钟,步履蹒跚。 那段时期,文化前辈和同盟会成员,从老远的家乡把线装的四书五经带了来,竟不办学堂,等到人口已多达10万,1910年“红毛”出现(注2),才“恍然大悟”办起教育来。而且,一办就是跟西方看齐的“新式教育”。这样的论述,给华侨后代的我们看了,都忍不住黯然神伤。什么年代了,还要这样自我贬损? 这70年是柔佛现代化初阶,英国人还没插手王朝行政。天猛公要在柔佛建都,建在莽林覆盖的地不佬河河畔。是什么原因没有找亚齐人或马来人或其他人不得而知,总之是去了新加坡邀请华侨前来开垦。 鸦片战争期间离开中国祖地的这批农民,于是在陌生的柔佛编制了一段华巫合作的佳话。天猛公将地段开发权交给华侨领袖,表示了对他们的信任。这批勤奋不爱闹事的移民也珍惜机会不负所望,搞了一页载入史册的胡椒甘蜜经济大业,成为新山名副其实的开拓者。行政要职虽然有所保留,半官方的“椒蜜公局”却是由华侨掌控,顺便管理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