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2023的博文

特殊的客人

图片
今天,家里来了两位客人,一位是美国人波尔(Robert Flager)先生,基督徒,曾任明尼苏达州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另一位是他的太太阿妮奥斯曼(Ani Othman)女士,穆斯林。阿妮是马来西亚赴美留学生,后来成为波尔太太,婚后入籍美国。她的职业是护士。她依旧是穆斯林,波尔也依旧是基督徒。 目前,两人都退休了。波尔却没有完全放弃工作,经常飞到其他国家,在一些机构或国际学校教授英文。阿妮时而回老家,即柔佛州的居銮,探望她年事已高的父亲。波尔有时随行,有时只有阿妮一人回来。这一趟他们是一起回来,波尔呆在岳父家那里几天,后来,他告诉我女儿,他们要来我们家访问,顺便参观湘凡的音乐学院。 我心里七上八下,恐有冷落客人之嫌,直到听了女儿接待的全部细则,方始放心。因八年前,湘凡去美国深造,这两位长者,可以说是她在海外的“父母”,给与她诸多的帮忙和照顾,把她当着自己的女儿一般看待。如今他们远道而来,而且波尔已经76岁了,阿妮也已62岁,投桃报李,是我们的本分。 中午时分,湘凡一个人出去了。她先到新山拉庆车站把两位客人载去老街吃东西,又逛了一回街,顺便走进一间书店,帮她的学生买音乐书。午后他们回来,到了龙寰镇,以其说是波尔先生如愿以偿地参观了湘凡的音乐学院,不如说是湘凡意外地迎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 湘凡创办学院的时候,波尔先生曾经开玩笑地说,他要参加股份。他爱用幽默的方式表达他的支持,不愧是个心理学教授。这里头还有另一层含义,波尔曾经主动出一笔钱给湘凡参加一个创业课程,他也知道湘凡并不打算留在美国,要她创业的心思是很单纯的。湘凡回国后波尔经常打电话来,问起创业方面的事。这回前来参观,说湘凡付出了不少心血,诸多鼓励,延续着他对一个后辈的爱护。 那时,波尔还保留着一个跟湘凡联名的银行户头,户头里有百多块钱,是湘凡的房租的退款。她回国前退了房,但是底金没有立刻退还给她,直到回来了大马,又过了一个月,屋主才把底金退还到这个户头里。要是没有这个联名户头,这笔钱可能就要泡汤了,也幸亏有一位那么可信的朋友。 湘凡毕业后没有立即回国,而是在她居住的杜鲁斯镇(Duluth)招生教钢琴。她收了30名学生,租用当地的教堂教课。教堂都备有钢琴,租金也不贵。她跟家长们也相当熟络。她开过一次露天的音乐会,波尔也来支持。回国后,接到消息,其中一名学生滑雪时摔伤了脊椎骨,需住院治疗。湘凡通过波尔先生,从这个户头里

陈平对自己的评价

图片
陈平回忆录《我方的历史》封面,有这样一句话: “一位在马来亚森林里领导反英反殖战争12年的游击队领袖的回忆。” 虽然没有证据可以证明这是他说的,但这句话绝对是他认可的,否则就不会出现在那里。 看来,陈平对自己的战斗一生,最津津乐道的,莫过于这段历史中他所扮演的领导者角色。 然而他领导马共不仅只有这12年,另外还有30年。为什么他只提这前面的12年,不提后面的30年呢? 从这里可以透视他对自己的评价和心思。 这12年应该就是从1948年到1960年,为紧急状态时期。独立后,反英斗争基本上告一段落。 从1960年到1990年的30年内,他依旧是马共的最高领导者,为何他不在书的封面提到这段时期? 我想,这就是陈平要告诉我们的。前面一段他领导马共进行反英斗争,是非成败,看这里就好。 1960年之后,马共从“小”走到“无”。他请读者不要把责任推到他身上,因为他大抵已不是马共的领导人。他在书中也数度表示,他的“总书记”职位已由其他人摄理。 陈平似乎在说,马共的沉落跟他没有太大的关系,因为他不是那时候实际的领导者。 陈平是不是一个“舵手”,从这里可以窥见一斑。 也许在回忆的当儿,他发现自己在这个后期阶段“乏善可陈”,所以调整了叙述的方式。 这一段“后殖民时期”,陈平仍然是马共总书记,仍旧控制着党军。马共面对以巫统为主的联盟政府,退守边区。其中一个时期,人数降到300多人。另一个时期,又增至800余人。 1989、1990年交替期间,陈平回来边区,处理马共的解散、销毁武器、为肃反期间被误杀的同志平反、安顿马共下山、建立和平村等事务。 这段漫长的30年中的28年,陈平呆在中国。虽然他在那里也没闲着,却不是处理最重要的战斗和建军事务,也没处理好原则性方针问题,而是做些公关性质的外围工作。他自己坦白指出,他去了中国之后,阿苏实际是马共的代总书记。之前有一段时间,阿海是代总书记。陈平既没有让马共选出新领袖指挥边区的斗争,自己也没有投入实际的战斗部署。领导上的模棱两可,使马共陷入策略和理论的混乱。这期间爆发了肃反事件,轻易从内部撕裂了党,除了外在的因素如文革,内部领袖的素质也是必需被归咎的一大因素。 那么陈平在马境的12年领导,成绩又如何呢? 根据由陈剑主持,于2004年4月在南方学院华人族群与文化研究所召开的“抗日事迹讲演会”上,提到抗日军成立了8个独立队,遍布全马。其中第8独立队是在日本

2920天

图片
名家画作:Aeron Lim提供 又有一个无缘无故坐牢的故事,被我偶然听到。 今天刚认识的这位朋友,已满头白发,她不是马共,却被不恰当地罚蹲了八年牢房。这类事件虽然已经过去,我们还是应该追究。那些被无缘无故杀死的人,也应该被追究。郭义民和伍燕翎向英国人讨巴冬加里屠杀事件的正义,讨一个道歉,牵了个好头。如果正义没有回归,以后的行动会更加肆无忌惮。 她最近搬来了新山,住在离我家不远的美雅山庄。古道热肠的冯先生是她父亲在巴株巴辖华仁中学的学生,串联之下,我们在一间凉快的茶馆里喝茶。 她父亲是书法家,在华仁教中文。 白发跟坐牢有特殊关系吗?当然有。哪怕是圣贤如巴哈欧拉,关押地牢四个月,一头青丝立时雪白。囚室使人长白发,这个错不了。我见过的许多老友(牢友),都是白发苍苍的人物。根根银丝戳面而来,他们的心也像铁锤般的坚定。 当年的八年,对一个满头黑发的女生来说,正是花开堪折则需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的时候,要说有多美好就有多美好。 对政府来说——尤其那个年代的政府——却跟大众的意愿背道而驰。叫一个人白吃官粮2920天,还得请一批官员、狱卒、警察看守着,花的都是人民的血汗钱。 监狱满了可以再建一座。不过是签个字允许一笔拨款那么回事。部长都是这样认为。 直到狱官看厌了那张脸,觉得非写一个好一点的报告不可。部长也看厌了有关的文件,觉得已没有政治资本可捞,就说,让他回去吧。正如当年随心所欲将你扣留,说,把他送去改造所吧。没有把人民放在心上的心态没有变。 既然上头把一条法律弄出来了,就有这些例行公事。 她在一个罢工的地点被捕。然而她并没有参加罢工,她也不是工会的成员。只因为想看热闹,跑去了那里。 我没有东西可以奉告。她对他们说。 不肯交待?那你就是死硬分子。他们说。 八年,是一般死硬分子的基本年限。 有位工会秘书,被关了12年。他没有枪,没有子弹,没有伤人,没有不良背景。 这两位,现在都是勤奋的笔耕者,都是颇有名气的马华作家。 而且,都是银发一族了。银发的回忆联系着扣留所。 说是无妄之灾,也有一点所谓“历史因素”。然而这灾火终于升华成为文章,成为历史,成为良知。 她说她在新加坡参加过几天罢课,勉强凑成她的罪行。几天罢课要以八年的牢狱来取代,这是谁定下的条规?正义之神缺席了吗? (2023年12月19日) #

巴哈欧拉“饿了才吃”之句解读

图片
右一:阿博都巴哈 巴哈欧拉的 《给一名医生的书简》 中第一句:“人们啊!除非饿了,否则不要吃进食,睡觉时不要喝任何东西。” 这里的“饿了”,是指中等程度的饥饿,不是极端的饥饿。餐后数小时后,大约4至8小时之间,一般上感觉肠胃空虚了,有进食的欲望了。 超过这个时间的断食,饥饿感越来越大,然而那不是巴哈欧拉这里要说的饥饿。他没有明确说明,就是指一般性,巴哈欧拉对所述事物都是这样处理的。 而且,巴哈欧拉要我们对凡事都采取“适中”的态度,对于饥饿和食欲,也是这样。 巴哈伊还制定了斋戒律法,斋戒的期限为19天,之后回到正常的规律。禁食期间每天的空腹时间比一般时候长,饥饿也比较明显。巴哈欧拉对于斋戒有明文规定,我们也可以理解,那样的饥饿属于比较“极端”的一种。至于这篇书简中的“饥饿”,既然没有旁的说明,就是一般意义上的“饥饿”。 “除非饿了,否则不要吃任何东西”也意味着在两餐之间,不要进食。喝水是允许的。如果不允许,他应该也会说明。正如他在下一句里提到,睡觉时不要喝任何东西。 许多人喜欢饭后喝一杯咖啡之类的饮料,在巴哈欧拉看来,这是不利健康的。 他在同一篇书简中说:“除非食物都消化了,否则不要再进食补充养分。”“假如桌上有两种性质互相对抗的食物,别混在一起吃。必须满足于只吃其中的一种。先吃柔软或液体的食物,才吃硬的、固体的东西。你须明白,将不同的食物混在一起吃,是危险的。” 许多人在两餐之间会喜欢吃些点心,我们称之为缓解压力的“上午茶”或“下午茶”。通常是些加了糖的食物和饮料,咖啡是少不了的恩物。从巴哈欧拉教义的观点来看,这是带来健康问题的根源所在。 在这书简中,他还讲了另外一些饮食的原则如:“诚然,在一切情况下不能保持满足,是最为重要的。满足使人免于患病和疲倦的状态。” “一个轻便的早餐,犹如照在身上的一束光。” 满足感来自于克制欲望,食欲是一个具有很大诱惑力的欲望。巴哈欧拉的健康理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欲望的妥善掌控,即不过渡压制也不任意放纵。 克服欲望在巴哈欧拉的教义里是一脉相承的,这个原则也运用在对物质财富、婚姻、名誉的态度等方面。 还有一个中心的理念是“平衡”。巴哈欧拉说:“人若遵守我所嘱咐的事,他体内组成物质之间的平衡将不会被颠覆,它们成分的对比也不会随着情况的改变而改变,因为基本物质将保持原始的纯洁状态。一般上是六和一的比例,或六分之一的六分之一。两个相对活跃的成分

人老了,什么事情最重要?

图片
人老了,什么事情最重要? 游遍世界不是最重要的,景色再美也是外在;佳肴美食也不是最重要的,能进去的不会超过你的胃容量;儿孙和谐显得重要些,但这不是你能够控制得了的。为了要儿孙对你好,有些“老师”教老人家对后辈“千依百顺”,事事顺着他们。这也不是办法。老人家本来就有责任教导后辈,总不至于看着他们不对也不出声。正确的价值观和流行的物质主义格格不入,没有摩擦怎会有真理的火花? 如果将时间缩短到当下的一刻,这个问题就变成了:“当下,什么事情对你来说是最重要的?” 这就不是老人专属了。然而问的还是同一件事,答案却可以同样那个。 所以那是一个俗气的“伪命题”,问的人以为年纪大了必然老气横秋,殊不知老不老全在一个“心态”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维持这个心态的良好。 如果年轻时没有好好照顾自己的心态,老来就要恶补。时时注意自己的思想是最重要的。 人老了,逐渐要离开这个尘世。离开了尘世进入精神的领域。而精神的领域并不是虚无、幻灭。如果年轻时没有了解这个课题,老来就要加倍地注意。什么是精神什么是物质,这些东西书写起来难免含糊,感觉起来却很真实。 人老了,最常见的毛病是“想太多”。离开了职场,有了自己空闲的时间,但是身体渐渐的不听使唤,或许还有经济的问题,衍生出感情的纠葛,于是胡思乱想。落入这种窠臼真是不幸,然而老人自己也有责任,设法跳出去,这就需要注意自己的思想。 “纯洁的心灵”是什么?几千年来没有人能够用一句话把它说清楚。然而我们知道,注意思想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持内心的纯洁。意识不断地发生着,当你“注意”它的时候,就是有了一份“觉醒”。 到了这个年龄,要回头看看自己这棵“树”,结了什么样的果实。一棵树的好坏,看它的果子就知道。树要结果,人要贡献。这时候,要选择一项最适合自己的行动,通常具有服务性质的,进行到底,思想就会跟上去。就会知道什么东西应该,什么东西不应该。哪一件事做错了,又是哪一件做对了。唯有配合行动,思想才能够纯洁。反省,也才有作用。 在身体离开这个世界之前,精神要预先摆脱尘俗的约束。当我们还走在地球的表面,精神应提前探听那灵性世界的堂奥。那种感觉是如此美妙,巴哈欧拉说,你将不愿意以世俗的一切跟它交换。 他又对那些视而不见的人们说:“你们这些躺在疏忽的床上犹如死去一般的人们啊!岁月飞逝,你们可贵的生命即将结束,但没有一丝纯洁的气息,从你那里传送到我神圣的殿堂…” 可见,老人不要

论马共的盲目性

图片
李万千 李万千先生在一次老友联谊会的讲座会上说,马共应该继续奋斗,争取社会的公平合理。目前的情况,武装和地下都不适宜,最佳的选择无疑是议会斗争。然而前马共党员皆没有参加政党,也没有组织政党,他们对社会的影响正在式微。只是参加联谊性的团体是不够的。 他说,“合艾协议”其实就是“华玲会谈”马共方的较低要求提案,即政府允许马共参加现有的政党进行议会斗争。然而已经下山多年,却未见这个局面出现。 李万千谈到马共犯下了许多错误,却没有解说原因。 马共要在新的环境里继续奋斗,必须正视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这才算准备好了,可是这些年来,有谁在认真检讨历史的错误吗? 个人的私底下讨论不提,上升到集体层面的,到目前为止,没有看到。阿达在他的书里,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李万千说马共的毛病是忽左忽右,“偃旗息鼓”、“精兵简政”期间,是右倾。“肃反运动”又变成左倾。但是他没有分析左右摇摆的根本原因。 马共认为自己的那一套阶级理论“放诸四海而皆准”,不管什么问题,搬出马列就是完美的答案。处理现实问题也流于概念化,只需将革命理论套上去,立刻显得完美无缺。既然普通党员头脑武装起来都那么优秀,领袖可就更加是豪杰中豪杰。造神也就从这里开始。 马共活在这样一种自我膨胀的氛围里,已经不知道“实事求是”为何物。 陈开章先生,即马共革命派中委阿达、苏云、全仲仁,对马共的“悲剧”写下这样一段话:“原绍南岛日本宪兵队长大西觉少佐,曾领导专门破坏抗日活动的谍报机关。战后,他在1977年撰写并出版回忆录《绍南华侨被肃清事件》中揭露,马来亚共产党书记莱特充当日本间谍,出卖1942年9月1日在石山脚召开的党军高级干部会议,出卖大批领导抗日干部,出卖‘不胜枚举的各种情报’。” “可惜当时马共广大党员没有人能够及时识穿并揭露这条化为美女的、隐藏党内窃居领导岗位长达12年之久的毒蛇。这个当过法国、英国、日本间谍的无产阶级叛徒、内奸莱特,赶在英国回归马来亚之前9天,于1945年8月25日召开了中、北马党军会议,根据各种片面、似是而非的分析,提出以下的意见: “他指当前实现抗日‘九大纲领’第一条‘建立马来亚民主共和国’和第5条‘改编人民抗日军为正规国防军’的要求是不实际的,并提出,马共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战略决策,是加强和平斗争,争取实现马来亚(包括新加坡)的民主和自治,以‘八大主张’取代抗日‘九大纲领’,人民抗日军老队率先解散,新队开

阿达论陈平

图片
陈平(1924-2013)逝世迄今十年,褒贬颇不一致。有人认为他英明、正确,是马共的伟大领袖。有人认为他是“莱特第二”,潜伏在马共内部的政府代理人,造成马共失败的罪魁祸首。陈平的政治对手阿达,为前马共革命派中委,对他的评价介于在这两个极端中间。 尽管阿达被陈平派系评击为“分裂分子”、“反党头头”、“拉查克政权代理人”,阿达的评论并没有诉诸谩骂,而是以理性为依归。陈平做得好的他给予褒扬,不好的地方予以伐鞑没有保留。 他在《马共史实与评论》这本著作中,陈平的照片旁边,写道:“他是继莱特之后,任马共中央总书记达42年之久。他领导下的马来亚革命‘从大到小’,‘从小到无’——先是内部大分裂,后是‘树倒猢狲散’——空悲切,武装斗争火灭;马共历史到此止,革命火种到此绝!陈平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现还难下结论,只能就事:他的领导,确确实实是给统治者作了很大的帮忙,这是‘路人皆知的事实’” 阿达说,他只写他知道的事,不写他不知道的事。 陈平的回忆录《我方的历史》于2004年出版后,阿达差不多也在那个时候着手写另一本马共历史,同时对《我方的历史》之谬误提出驳斥。前革命派领导人黄一江,前马列派领导人张忠民,热情鼓励他把历史的真相写出来,不要让《我方的历史》误导群众。他的书写了五年,终于在2006年8月出版,提供另一个历史视角。 阿达说,他是政治失败写《史记》,效仿司马迁。他这时已78岁,而且身边无儿无女。他出生于1926年,比陈平小两岁。 另一位马共前辈张明今,也从海外写信给阿达,鼓励之余,也呼吁曾经参加抗日、抗英战争的“局内人”写出马共的真相,“抢救历史”! 阿达说,张明今是抗日和和平时期马共高级干部,日据时期霹雳州地委,主持过地下报章《人道报》,领导过后来成为马共副总书记的李安东和总书记的陈平。当时,李安东是该报编辑,陈平是刻蜡纸的钢板手。 后来,陈平被莱特提拔坐直升机擢升,反过来领导李安东和张明今。张明今被莱特出卖被捕,和平后出狱,任马共公开党代表。陈平诱骗张明今“回去大陆学习”,等他回去了中国,又叫中共开除他的党籍,大玩两面手法。 阿达14岁参加马共,直到1987年61岁和平下山,于将暮之年尚且奋力执笔,在另一个战场进行奋斗,可真是战斗一生,死而无憾。 看来他这写历史的活动,意义并不低于那些年的武装斗争。武装斗争到头来是“空悲切”,然而,后下山年代各种真相陆续涌现,被掩盖的事实终究要

论反省

图片
林鹏飞作品 每个人每天都有个许多选择的机会:要读书还是看戏,要运动还是睡觉,要想还是不想刚刚遇到的那个人,和他所说的种种不中听的话,要静下来还是看一点刺激的东西?如此等等。别小看这些日常生活的挑战,它的作用可大得很呢。别以为它们是小事可以随随便便处理,那就错过了训练自己的机会。别以为这些事无足轻重你喜欢怎样就怎样,那你的人生就会浑浑噩噩,每一天都是一阵轻烟。 到了晚上,你该做什么呢?圣人说:“吾日三省吾身。”巴哈欧拉说:“让每日清晨比每个傍晚好,让今天比昨日佳。”这是反省的时候。一天的行动和创造到了晚上,渐渐的缓慢下来,而行动也露出了结果,一眼看去,就知道对还是错。但是你必须反思,必须看,才会发现。 发现自己的错误,会觉得不安,同时也叫人愉快。不安是因为觉得自己蠢,或者一错再错,不够坚定。愉快是由于你觉得自己找到了失败的根源,重行确认自己的方向,下一次遇到同样的情形,就能够清楚地知道,什么应该,什么不应该。 这样,一天天下来,这个人也就累积了很多正确的行为,讲了很多正确的话。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成为社会的瑰宝,成为进步的力量。他的人生也就没有浪费。 注:“每个傍晚比清晨好”:波斯人认为太阳下山后就是另一天的开始,所以傍晚是一天的开始,清晨是一天的结束。 (2023年11月25日)

正确时刻

图片
  他终于找到了去草场的最佳时刻。有了个标准,以后再也不用纠结什么时候去什么时候不要去,那个地方也就真正属于他的了。 他到那里的时候,绿色正展现它最大的魅力,头顶上的一片蓝也配合着露出她最深最纯洁的面容。乌鸦、麻雀发出声音,都是和平、自然的啼叫,因为他们的巢都安稳在树上枝叶间,没有被夜间的风雨吹歪。黄莺偶尔掠空而过,鹭鸶出现在不远的河岸。要是错过了机会,到了黄昏才来,就看不到这许多鸟儿。乌鸦也变得浮躁,它们的嘶叫令人不安。 去公园的目的是解放思想,使其自由,将俗务的捆绑放松,疏通阻塞的真气。巴哈欧拉说:“城市属于肉体,乡村属于灵魂。”他要我们多多接触乡下。既然乡下去不成,只好到公园权宜一下。然而公园并不是每时每刻都有利于放松的,许多不爱惜公园的人住在附近,他们制造的烟雾肆无忌惮地飘来这里,却从来没有被当局干涉,以至所有的吐纳都变成了有害,也使公园蒙上了“不健康”的污名。 然而烟雾通常要到下午才会出现,此刻,他估计他们还没有准备好去干这件坏事。毛巾只需用来抹汗,不必掩在鼻子上。而且,清晨醒来的鸟群早已飞散,不像傍晚整群整群的出现,天空不会掉下鸟粪来,毛巾也没有额外的工作去沾染粪便。 这么好的时光,为什么只吸引了寥寥几个人?他觉得奇怪。他赤脚,膝盖微曲在碎石混凝土走道上炼功,竟然没有人和脚踏车跟他碰撞。他轻轻看着白云下叶子的华盖,意念便能很顺从地收到形体内。这已经是一个成就了,不是每次尝试都能成功的,虽然静悄悄的没有被人发现。汗也流得顺畅而快活,颈项间、额头上、背部、胸前都有不同程度的潮湿。家里的阴寒潮湿,带来这里被好好蒸发掉了。 打嗝,是件健康的、令人舒服的事。打了多少个他已不记得了,那只在枝叶间啼叫,并全程看着他运动的乌鸦也许知道。总之,能够如此气静神闲是件乐事,最怕是自己想要静却静不下来。阳光的热度刚刚好,既不烫肌肤,又不像被窝那样暖的不让半点风儿进来。走道旁几张石凳,裸露在阳光下,始终没有坐人。他运动完毕,一面搓着耳朵一面走过去,霸上石凳的一个角落。 孙思邈老先生的养生绝招这时派上了用场。多少古人能够了解这个秘密?我们拜网络之福,好像什么秘密都知道了。古人错过的机会我们可千万不要错过,更何况你是华夏子孙!这是送到你手里的福报。其他种族看见了却不了解,你们这个动作有啥用处呀,用手掌拍打脚板一百下,先是右手手掌拍左脚脚板,然后是左手手掌拍右角脚掌?作用可多了,他说,

诗人雅集与因缘的故事

图片
我向来糊涂,这回,差点儿把昨晚的宴会时间弄错了。我看见黄建成先生发来的短讯上写的日期是4/11,就以为是11日。我习惯把日期写在中间,月份写在前面,以为别人也是那样写。前几天,马仑先生忽然打电话来,问接下来的星期六,柔佛诗社的雅集,你可以载我一程吗?我说可以,并告诉他,宴会落在11日,不是后天。 他给我搞糊涂了。第二天,他又打电话来说,他要去的是周六举行的那个聚会,他的儿子刚好也要过去,他们就一起去,不打扰我了。我放下电话后心里起疑,为什么他老是说星期六?星期六也有一个诗人的聚会吗?这才猛然想起,4/11不就是4号吗?是自己搞错了。于是觉得那两通电话有些蹊跷,好象特意打来提醒我的。 有些事,看似无意实则有意。假如我错过了那次聚会,就不会有关于因缘的许多体悟。我是在宴会后回家的路上才注意到一些事情的发生很巧妙,许久以前无意间弄了一个开头,多年后的某一天,下一个回合忽然就接了上去,全在无意间发生。所以“缘”字跟“圆”字同音,似有“圆满”、“团圆”的意思。 因缘发生的时候,往往是当事人头脑最放松的时刻。我最近因觉得神经疲劳,不堪耳鸣的折磨,而加紧了气功的锻炼。聚会之前几天,常常意不离形,保持着松静自然的状态。前往聚会的路上,忽然想到:“你平时说话太随意,没有经过大脑,这不好。这回,遇到谁都好,说话要放慢速度。” 这个心态又牵引出一些新的感受。不知怎的,突然想起拿督辛加拉威鲁医生。 好几个月前的某一天,他在他工作的医院突然中风爆发倒下,不省人事。院方立刻施与抢救,昨天听朋友说,他目前醒了,但尚不能认人。 辛加拉威鲁医生曾担任新山中央医院内科主治医生多年,许多朋友通过他获得政府医院专科医生的治疗,对他感激良多。他有感于糖尿病的巨大危害,成立柔佛糖尿病协会,教导健康之道防范病魔。然而他自己却过度劳累疏忽了保健,栽倒在中风的魔掌下。目前,亲友只能在急诊室外面探望,不许上前问候。 我们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然而也有一个牢固的共同点,就是大家对“灵魂”的理解是一致的。我觉得我能够做的也就只有这方面了,于是将良好的意念送给苍茫,又向空蒙释放我们纯洁的心意。一个意念能走多远谁人能知?然而灵性世界之遥,仅在一念之间。躯体无能为力的事,灵魂却可以无声无息的完成。 诗人雅集在濒海的新国泰酒家举行,厅内洋溢着一股十分内敛,蓄势待发的热情。入口处展出一批美术作品,为高秉益老师的荷花作品,配上诗人们

从雨林到新时代

图片
海凡 星洲日报刊出的本文 ——读海凡《雨林的背影》有感 海凡的14万言长篇小说《雨林的背影》读后,觉得自己仿佛跟着战士们的脚步到森林里走了一圈,在死亡边缘捡回了一条命,最后大家汇集在村边,商量建村事宜,互相问候、访问,了解死亡、婚姻与家乡的许多事,思考未来的生活。作者文笔优美,写情写景均妙笔生花,阅读这些美文也是一种享受。在男性阳刚主导的战场,作者作为男性,仿佛意识到艺术毕竟有异于战场,对女战士那些不轻易宣泄的声音,投入大量的关注。作者以写实的笔调为主,不时穿插意识流的时空交错,过去与当下相互交融,把马共书写提高到一个新的艺术高度。无疑是一本标杆性的“马共文学”作品。  我们这里谈的却是另一件事:感觉上,这好像是一部未完成的小说。 读巴金的《家》,觉慧嫌恶那个封建的大家庭,想离家出走。一连串悲剧加深了他的悲愤,给他的思想垫了底。最后,他悄悄地,不告诉家里的长辈,毅然决然上了船,去了新思想集中地的上海。读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安娜勇敢地,坚决地,不顾一切阻挠追求完美的婚姻。然而她的失败似乎是注定的。她越来越深地陷入感情的绝境之中,最后选择卧轨了结了余生。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个性描写非常精彩,高潮设在结尾,安东尼奥施巧计使剥削者夏洛克在审讯中敗诉,他的悭吝、刻薄无情受到了最大程度的嘲讽。张爱玲《多少恨》的女主角当家庭教师,与事业有成的男主角陷入恋情。男主角已有太太,然而她患病,快要死了,请求女主角嫁给男主角。她却选择离开,把“她到底在想什么?”留给读者。 看小说一定要看到结局,才知道作者为什么要写那个故事。作者把故事的来龙去脉交待清楚后,往往在结尾的部分暗示他对那个事件或主人翁的态度,含蓄地将这些人物的经历总结出可贵的价值,给读者带来启发。 《雨林的背影》这部小说充满着对生命的试验,不但考验生命的极限,也考验社会接受应变的能力,可惜结尾部分乖离了这个主题,以致整篇不能一气呵成。前部分写尽马共游击战士的酸甜苦辣、九死一生,彩笔描绘雨林的温柔与暴戾,也写出了战火的烈焰如何摧残着战士的生命,试炼着他们的意志。 最后几篇,随着和平条约的签署,突然出现变调。凛然大气消失了,主调嘶哑了,异化的现象相继出现。领导人变成了迫害者,要战士拿着火红的“焖鸡”去烙自己的老婆同志。“建立共和国”变成了建立自己的村庄, “敌人”变成了供应者,枪支在爆炸声中变成了废铁,理想不再挂在口边

我的文艺界前辈马崙先生

图片
左起:马仑、李开璇、黄贵文摄于士古来马星花园Cafe 2000 黄贵文先生问,有没有空喝茶?我说有。以为中东的战争和以色列会是大家关心的话题,来到咖啡馆,见马仑先生也在那里,就不约而同,换了一个题目:马华文艺。 马仑是马华文艺的一面旗帜,看见这面旗你就知道自己走近了文坛。他总是随时随地让人们接近文坛。他走向喝茶地点的时候,总是提着一个塑胶袋,里面装着准备送人的文艺书。有他自己的作品,也有其他文友的著作。他替那些很少出来打交道的文友们送书。 马中断交那些岁月,中国好像在地球上消失了,关于它的被转述的消息都是些坏消息。中华文化成为国家的弃儿,中华儿女沦为二等公民。关于它的任何一件事都讲不清楚,即便是纯表演的舞狮舞龙不也被骂了一通?还有谁要跟你谈马华文艺?还没开口,就觉得眼前仿佛站着一个独裁者,你说什么他都立刻反对。 然而我们凭着简单的喜爱接近着它,感觉上是偷偷摸摸地进行着,仿佛做了一件很不应该的事。华文课开在下午放学后,其他同学都回家去了,全校已经一片肃静,唯有我们这个华文班还有一点声音。 喜欢新诗和华文刊物的几个同学,私底下进行论和分享,却不让学校和老师知道。书包里的华文刊物,上正课时不能让老师或巡查员看见,看见了是要被没收的。我们的眼睛也就自然而然往学校以外的地方看。那时,几家华文报的文艺园地,每个星期都会开出两三朵文艺的花。好象开在沙漠上,非常的艳丽。 我读书的时候要帮父母亲做农事。家里有几亩橡胶园,“收胶”后的下午,有一点空闲的时间,便一面擦着手背仍旧发出臭味的胶丝,一面到住家附近一间杂货店找报纸看。武侠小说和新闻往往已经握在别人手里,文艺版却鲜少有人问津。只要找到准没有人跟你抢。可有时它无端端失踪,因为店主认为这张不重要,拿去包东西或垫蔬菜去了。 通常也只有武侠和文艺我能好好读上几段,然而要从头读到尾却很少能够做到。一来环境吵杂,二来总有人邀我下象棋。尽管如此,作家们的名字被编者放在显眼的地方,掠过眼帘又一再被提起,留下深刻的印象。譬如易梵、云里风、原上草、一介、陈雪风、梦平、芭桐、马仑、高坤镇、凝秀等,随便列举便有这好几个。感觉上他们是一群人,散布在各地,有着共同的理想。 我那时不知道马仑、梦平、芭桐和邱岷原来是同一个人,至于作家们写了些什么我也没有特别的印象。不似高尔基、鲁迅、巴金的印象深刻。然而他们将道地的生活写了出来,说出了父母亲们的心声,我们少年的感

从以牙还牙到合作共赢

图片
林建成按:金门老县长李炷烽墨宝 巴以冲突的根源虽然错综复杂,然而可以理出一个头绪并给与批判的,是深置于犹太复国主义者心中的排他性思想。1948年以色列建国以来,从未采取承认邻国主权,与邻国友好的政策,而是以邻为壑,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择手段,即使违反人道也在所不惜。拉宾总理曾经要跟巴勒斯坦人友好却遭到暗杀,此后再也没有哪个总理敢于向伊斯邻居伸出橄榄枝。似乎以色列成立伊始,就有一股势力在背后操控着它,要它以最强硬的态度对付周边的阿拉伯国家,永久与这些国家和巴勒斯坦人为敌。为了武装国人的头脑,不许对“异教徒”手软,他们在思想上强调、并合理化“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思想,伴随而来的就是种族的优越感和武断独行。所谓上天特选的子民,自我吹嘘为地球上的超级民族。 本月7日,哈马斯武装分子突袭以色列,“铁穹”被打破,高墙被拆毁几处,一批以色列军士被俘虏,扣为人质。以色列立刻采报复手段,扬言要铲平巴勒斯坦人聚居地的加沙。接下来,果然对该区平民和军事目标进行无差别打击,蛮无人道的切断水、电和药品物资供应,发出恶令,要100多万已落户多年的加沙北部居民24小时内迁往加沙南部。以色列看来是要十倍百倍地奉还,让世人再度看清他们“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恶劣态度。 拜登访问以色列那天,以色列向加沙地带一所教会开办的医院投下200吨的炸弹,造成最少500人死亡。它以这残忍的手段,将美国绑在它的战车上。 正如王毅所说,巴以冲突的根源,在于巴勒斯坦的不公被拖延太久了。以色列有建国的权利,巴勒斯坦人也有同样的权利。按照1948年联合国的决定,以色列占据巴勒斯坦国土57%,巴勒斯坦人可在另外的47%土地建国。然而以色列却不愿意遵守这样的国际安排,与巴勒斯坦人和平共处,而是凭借自身的武力,不断侵蚀巴勒斯坦人的土地。他们在占领区建起高墙,控制水、电供应,所有进入该区的物资也须得到以色列的批准才能进入。 关于“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由来和这律法的性质,阿博都巴哈在《世界和平的颁布》这本书里有这样的解说: “第二种宗教的律法涉及人类物质生活,跟当时的物质情况和发生的事件有关,必须根据情况的改变和人类能力的提升而改变。例如,在摩西的时代,摩西颁布了十诫惩罚谋杀罪犯。这个律法在当时是符合社会状况和人民需求的。摩西也创建了其他一些严峻的律法——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偷窃的惩罚是砍手。对于住在野外和沙漠地带,条件极为恶劣的以色

捉住你的思想

你最重要的东西是你的思想,要好好保护它! 不懂得保护自己思想的人,不但自己的问题没法解决,还会伤及他人。 所以,要给自己的好思想围上高墙,防止来自他人的不良意识袭击、干扰、侵犯、控制,或霸占。做真正的自己。 把别人的错误留给别人,不要让它折磨你。 对于自己的思想,你必须自私地据为己有,视之为你最珍贵的资财。 不要漫无目的地捕捉各种意念,对每一个闯入脑子里的概念都entertain,任由它们刺激你的神经。来的如果是垃圾概念,要毫不犹豫将它驱逐出境。 思想不是肉体的一部分,它属于灵魂。也就是人的真性,代表你的本性,将来,还会随同你去到另一个世界。 一个好思想胜过一桶黄金。 当它出现时,立刻把它紧紧捉住。最好写下来,固定在纸上。不断在心里揣摩它的含义,这样它就会不断深化。灵魂喜欢深入,深刻的认知使人愉悦。你想它的时候,它就好像有了生命,会自己成长。它的触角会联系到其他的事物——有些你平时压根儿没有想到——它会越来越接近你的生活。你因此把自己的状况看得更清楚,那些隐藏的困难的症结浮出水面。你会知道哪些行动是对的,哪些是错的。你不会落入迷茫者的阵容。 最糟糕是一种漫不经心的态度。“那不过是一个思想吧了,何必这样认真?”那一刻你豁然开朗了,但是你又贪婪地追逐其他的诱惑。于是一眨眼功夫,它就飘走了,消失得无影无踪。当你又想到它,想把它请回来,已经非常困难了。 写作人注意自己的思想,珍惜自己的灵感,不让物质主义的狂飙把它摧残,就会有自己的作品。生活的枯燥、社会的讥诮伤不了他一根毫毛。 只要捉住思想,闪闪发光的希望就一定会接踵而来。 (2023年10月13日)

写作与嗜好

 为什么写作人不能迷上象棋?道理是这样的:假如你喜欢写作,那是说,你要把自己的观点和生活体会通过作品表达出来,这是随时随地都需要用心去关注的事情,除非你是那种随意的写作人。我这里讲的是有志于在文坛耕耘自己一片园圃的劳动者。这种用心往往占据他的整个心灵,很少人能够随随便也能成功的。 假如你在写作的当儿,又看了许多象棋,迷上了它的兵法,那么,你的脑子自然而然便会想它,那是不由得你的意志为转移的,离开棋盘之后往往还是欲拔不能。这就分散了你应该献给写作的时间和专注,也破坏了你心灵的单纯、专一。 象棋还有可能成为你在写作遇到困难时逃避风暴的港湾。当你对写作感到枯燥乏味的时候,象棋的精彩便愈加令人心系。这时,你会觉得,玩它一两盘解闷何乐不为?然而这样的情况会周而复始地不断发生,直到你开始正视写作的问题为止。 象棋在这里只是“嗜好”的代名词,我拿它作为例子,来说明嗜好虽好,但是不能过度地投入,否则会影响我们真正的事业。嗜好诚然可以增加生活的情趣,老年人有嗜好据说可以防止老年痴呆症。然而那是另一个问题。我们提倡简单生活的人,如果竟不小心选择了写作,就必须单纯地爱着它,不要舍不得放弃一些别的爱好,自欺欺人以为两者或多者相行不悖,否则很难持久地享受到写作的乐趣。 (李开璇 2023年10月11日) #

文化大革命与马共肃反运动

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后不久,在人民大会堂会见马共总书记陈平,跟陈平等人畅谈他对文化大革命的想法和观察。那天是1967年1月17日,下午5时。他们谈了两个小时。陈平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听,没有发表意见。 随同陈平的有党主席穆沙阿默德、副总书记李安东、政治局委员陈瑞、中央委员陈田。陪伴毛泽东的有康生和刘宁一。 毛泽东认为,为了防止修正主义抬头,必须继续搞革命。新中国成立之初,旧社会残留下来的牛鬼蛇神也的确太多,毛认为要把这些人扫除干净,政权才能稳定,经济才能上去。他不相信党内有这个力量,于是发动学生搞文化大革命,后来叫工人也搞。这期间,边区的马共,在阿苏的领导下,搞了“肃反运动”,其实就是马来西亚版的文化大革命。 肃反运动的手法跟文化大革命类似:怀疑、列名单、污名化、逼供、改造、批判大会、枪毙… 阿苏曾经是马共驻中国的全权代表,担任这个职位的还有在他之前的阿成和在他之后的陈平。文化大革命期间,阿苏已回到边区,然而他不可能不知道这个事件。 在当时,文化大革命是“政治正确”,肃反也是。反对肃反就是反对革命。 一个错误的认知,其杀伤力,远胜一支精良的部队。 阿成不认同与文化大革命,也不认同与肃反。陈平的态度是不置可否、“保持中立”。 对肃反的态度也是这样。 阿苏搞肃反,把自己的名誉搞坏了,几十年的革命生涯,毁于一旦。 然而文化大革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试验,给中国前进的道路提供了极为可贵的反面教材。因为文化大革命,中国避开了教条主义,把中华文化纳入马克思主义,强调合作共赢;避开了“国际共产主义”输出革命,避开了阶级理论干预经济,也确保了革命成功后,反对革命者和革命者之间不再是敌我矛盾,而是内部问题。而内部问题必须协商解决,不能使用战斗的手段。 中国已经彻底解决了文化大革命的问题,认清了这个事件的真相,学习了教训,把它的正面意义写进了党章。而我们这里,马共下山后还是派系斗争不断,山头主义鲜明,对肃反争论不休,搞到华教分裂,一盘散沙。老左之中多有迷茫。 何以同样是中华文化圈,落差竟如此之大? 马共对肃反已经作了检讨,并确定了它的错误的一面,指出:它的错误在于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内部问题要协商解决,不是敌我矛盾。 你们搞分裂,对得起那些被战友用火红的烧焊头“熳鸡”烙得遍体鳞伤仍坚持不说谎,不连累其他人的勇士们吗?(见海凡:《雨林的背影。梁清》) 李开璇随笔20231007 #

评战斗小说《青山走一回之敢死必赢》

 #李开璇随笔   20230930 中篇小说《青山走一回之敢死必赢》,写的是以马共武装斗争为蓝本的战斗故事。通过一系列的武装冲突,突显战士的大无畏精神和超乎常人的忍耐力,塑造了多位英雄人物,他们具有敢于牺牲、不怕苦不怕的典型性格。 全书13章,66页,基本上就是13个战斗、练兵和解散的故事。一个叫做“老虎连”的队伍,在森林里与正规军队进行艰苦的战斗,以“黝黑将军”主持的别具一格的练兵开始,紧跟着就是一系列的战斗。战斗中又出现牺牲、残缺、失散,当然还有胜利和使命的完成,使英雄气概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飞升。最后,组织上头下达命令,要他们解散队伍,和平下山。文中没有只字提到这是一支马共的队伍,然而熟悉的故事和战士所用的语言却告诉我们,写的是马共武装斗争的故事,惟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比历史和传记更加凝练,也加入了作者的想象,丰富了人物的性格。在粗笔描绘故事的轮廓之余,也写出人物心理的波动和具有特征的细节,使人物之间性格分明,而不是样板化地都是一批战斗工具。 换言之,作者利用现有的战斗故事来塑造他心目中的英雄,并不理会所采用的故事或情节是否吻合历史,只取其精华不在乎历史的真实。譬如,马共剿土匪一章写在尾部部队准备解散下山的时候,是与事实不符的。马共抵达边区不久就开始消灭土匪为民除害,还民众于安居乐业的生活无忧扰地进行农业生产。这在艺术上当然是允许的。许是因为这个缘故,作者并没有说明这是一部“马共小说”。惟读者未必能够以文学的角度来欣赏,可能还会将它视为马共历史的浓缩版。 这部小说人物众多,情节紧凑,调子轻快,对人物和环境的描写只是画龙点睛,没有冗长的叙述,这是很讲究文字功力的。作者总是让人物不断陷入某种特殊的困境之中,从而捉住读者的兴趣,感受到战士心灵的跳动。也通过克服这些林林总总的困难,展现人物的智慧、勇敢、机智和自我牺牲的品质。 作者善于利用对话突出人物的性格。譬如,吴蔚强被炸废了一条腿,刘元帅慰问他时,有这么一段对话: 元帅来到吴蔚强床前,看到自己的兵失去了一条腿,他心疼地问道:“失去了一条腿,你后悔吗?”元帅担心吴蔚强转不过弯来,焦虑地望着吴蔚强。 吴蔚强咧嘴微笑道:“绝不后悔,阎罗王想与您抢士兵,没门儿!” “说得好!你们每一个都得给我好好活着,好小子,我还担心你是否过得了这个坎,听到你这句话我可安心了。”元帅松了口气说。 埋伏等待军车出现的当儿,两个战士有这样一段对

第14篇:蛟龙得云雨

图片
湾鳄: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黄烈明绘画 探险队就此和莫敌父女依依惜别,各奔(bèn)前程。郑和他们朝东南方向跋涉了大约一个小时,来到一个沼泽附近。二战期间的1945年2月中旬某一天,这里发生了一场人鳄大战,惊心动魄。拾月点击天机上的过去键,当年的场景便展现在面前,历史随即活了起来。 一支入侵缅甸的日军被英军团团围困在一个沼泽里,进退失据。这里到处是湾鳄。白天,枪声把湾鳄吓得惊慌失措,躲躲藏藏。夜晚,潮水退去,它们便倾巢而出,蜂拥而上,与日军展开一场惊心动魄的人兽肉搏战。谁胜谁负,可想而知。这一夜,惨叫声四起,震天动地。 第二天清晨,点算结果,这支1000多名的日军,只剩20多个。 假如不是亲历其境,目睹实景,谁都不敢相信那是史实。 弋人说:“湾鳄是目前世界上体型最大又最凶猛的爬虫,体重高达1200公斤。可靠的公鳄体长记录超过7米;不过,从1950年沙巴一条巨无霸在Segama河的沙滩上留下的体印丈量到的体长超过10米。1841年,一条长达10.5米的湾鳄在孟加拉湾被捕杀,差不多一样长的一条在澳洲的昆士兰被渔民捕获。” 他继续说:“湾鳄是名副其实的吃人鳄。所谓‘鳄鱼’,就是‘噩’鱼,有凶恶恐怖的含意。湾鳄的咬力惊人,不亚于暴龙,一口咬下去,力度可达1公吨,加上饥不择食大小通吃的食性,从飞禽走兽到其他鳄鱼甚至鲨鱼,无所不吃,当然连人类也决不放过。世界上每年平均有大约1000个人被湾鳄吃掉。与鲨鱼一样,湾鳄经常在祸事现场涌现,因此被视为灾星。1975年12月,印尼的苏拉威西中部一艘轮渡翻覆,42个乘客葬身成群结队一拥而上的湾鳄。情状惨烈。这种现象,时有发生。” 拾月依照弋人的要求,再点击了过去键,大家接着回到了唐朝时期的潮州恶溪河畔,目睹韩愈感化湾鳄的场chǎng景。 当时被贬谪到这里的大文豪韩愈正在一个祭坛上施法。他把一篇预先写好的《祭鳄鱼文》,连同一口肥猪和一只山羊,投进恶溪,接着义正词严,祷告一番。 当地的居民说,到了晚上,狂风大作,雷雨交加。几天之后,河水干涸了,鳄鱼也深受感化,撤退南海,从此潮州就再没有鳄鱼为患。 弋人说:“潮州就是现在广东省东部的潮安县,经过这里的恶溪现在叫韩江。我们刚刚目睹的就是湾鳄。湾鳄根本不懂得是非善恶,不可能被感化。” 他又说:“湾鳄的生境是河口的沼泽地带,故称。不必等到大水泛滥,这种爬虫就经常在海湾出没,有时候远涉重洋,因此又叫河口

古灵精怪/印度淫器

彼岸科普 在15世纪的印度,老妓女经常向嫖客兜售一种奇巧的淫器,就是用黄金、白银或者青铜打造的铃铛,让他们缝在包皮上。不同金属打造的铃铛代表不同的身份和地位。 妓女一般拒绝不佩戴戴铃铛的嫖客。为了讨妓女的欢心,嫖客们便争相追风,戴上10多个的不乏人在。 男人下体挂着铃铛,走起路来,丁零当啷,响个不停,煞是好听,他们也引以为荣,而良家妇女,对他们,就更加宠爱有加了。 总而言之,金属打造的圆球或者铃铛一类的淫器,加上淫鸟传说以及夸张渲染,就成了神秘色彩浓重的缅铃。 #

绝域奇俗/缅铃怪谈

图片
古书记载,缅甸山民把稻草人装扮成艳妇,色诱鹏鸟,骗取它的精液;然后用金片或者铜皮把鸟精包裹起来,形似铃铛,就是缅铃。图为一只鱼鹰从稻草人脚下的水洼捞起一条鱼儿的情景 彼岸绘画/摄影 赵翼《檐曝杂记》这样描述: 缅地有淫鸟,其精可助房中术。有得其淋于石者,以铜裹之如铃,谓之缅铃。 采集淫鸟掉落在石头上的精液,用铜片包裹起来,打造成像铃铛一样的淫具,就是男人梦寐以求的缅铃了。域外奇宝。更叫人拍案叫绝的是谈迁《枣林杂俎》里的一段: 缅铃,相传鹏精也。鹏性淫毒,一出,诸牝悉避也。遇蛮妇,辄啄而求合。土人束草人,绛衣簪花其上。鹏嬲之不置,精溢其上。采之,裹以重金,大仅为豆。嵌之于势,以御妇人,得气愈劲。 鹏鸟实际上并不存在。这里只能理解为老鹰之类。按照作者的描述,鹏鸟不但生性“淫毒”,而且懂得向番婆蛮妇“啄而求合”。这到底是把禽兽人格化了还是把人类兽格化了?值得深思。更妙不可言和荒诞无稽的是,山民野夫们巧施妙计,智取鹏鸟,把鸟精制作成缅铃这种稀世奇宝,让万物之灵的人类享用。 你瞧, 他们扎起一个个稻草人,都是二八佳人,艳若天仙,给她们穿上绫罗绸缎, 插上芳草香花。鹏鸟来了,情不自禁。一出真鸟假人的活春宫开演了。翻云覆雨之后, 鹏鸟乘兴而来,满足而去,还不知道已经上当受骗,而在一旁偷窥的人类, 也满心欢喜,把粘(zhān)在稻草人的鸟精采集起来,用金片铜皮包扎好…编造得叫人拍案。 人们把吃蛇鸟从稻草人脚下捕蛇或者鱼鹰捉鱼的情景,误为鹏鸟性犯稻草艳妇,又将鸟粪当鸟精,经过以讹传讹,误打误撞,缅铃便被捏造出来了。 #

第14篇:缅铃:山民妙计

图片
傈僳族民居:人猪共处,天人合一彼岸绘画 日薄西山,天色已晚。不知不觉,探险队来到了一个10几户人家的荒村。一幅“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的画卷顷刻浮现在大伙的脑海。正是篷子的诗作《荒村》白描的那般景象: 沉埋在蓬蒿与荒草间了         残留在此地的零落的屋宇         黄的野蔷薇乱杂地开在梁瓦上面         花上眠着灰白的蛇骸         旧日的麦垄间生着高大的百合         老病的槐树在痛苦的叹惜里转侧         宗祠的庄严,庙堂的圣洁         都在雨打风吹中飘零尽了         不会再有祭酒滴到庙前的草坪 一切都荒落得不堪入目         只村前的石狮,犹肥胖如昔         但亦终日垂着陷落的眼睛         回想往日的小孩的嬉戏 一个傈僳族妇女,正在家门口喂猪。傈僳族从云南移居而来,一般住的是平房,茅草盖顶,竹篾围墙。 村长莫敌一见到郑和他们,喜出望外,声声欢迎,把他们领进村子里。 他个子矮小,双眼炯炯有神,是一个精明干练的汉子。他普通话说得不错,没有沟通问题,队员们都对他感到非常亲切。 他腰间佩戴一把短枪,队员们都觉得很好奇。 “天高皇帝远嘛。防身用的。”他笑容可掬地说出配枪缘由。 一户民居大门两旁挂着的一副对联深深地吸引了远方的客人: 荒村雨露眠宜早     野店风霜起要迟 是王实甫《西厢记》里的名句。书法工整,透出一股胭脂气。 队员们坐定之后,一位20岁上下装束相当现代化的姑娘端出一壶热腾腾的中国茶和许多小瓷杯,搁在竹篾编织而成的桌子上,然后给大家逐一斟茶。 “这是小女雪铃,目前在成都念大学,恰逢暑假,回家看望父母。她热爱书法。对联就是她写的。”莫敌介绍说。 “远方的客人请喝茶!”雪铃跟她的父亲一样,笑容可掬,没有一点村姑土妞的怕生或者忸怩作态,而是举止大方,很有书香味。 拾月就像大姐一样,把她拉到她和狐妹之间的坐位上让她坐下,三个人情同姐妹。 “那是铁观音!浓香扑鼻,一闻就知道。”狐妹说。     “那是小女特地从四川带回来的。这里很难买到这种好茶。所谓‘有缘千千里’,相请不如偶遇啊!”村长喜形于色,雀跃万分。 席间,拾月、狐妹和雪铃交头接耳,商讨了一阵子,就一起进屋去了。不久,她们又从屋里走了出来,向在座的宾客打开一幅由她们三人联合创作的墨宝,所提诗作《活井》是拾月的旧作,以资助兴:

禅机聊不完/树欲静而风不止

苏东坡写过一首颇有禅味的《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既然琴声不是从琴瑟或者指头发出来,那么,它是从哪里来的呢?风吹还是树动? 单靠形式逻辑,不能回答这个问题。 实际上是,琴声是指头拨弄琴瑟发出来的。 苏老要是还健在,他可能反驳:“为什么指头拨弄衣服不会发出琴声?” 这得从发展的规律来解释。事物在互相联系中存在,所以必须从互相联系的观点来审视事物。指头拨弄琴瑟发出琴声是一个整体,不能分割开来。还有内因和外因的问题;事物的发生,内因是主要的,外因是次要的。琴瑟的构造具备一定的物理性质,是内因;用指头拨弄,是外因。内因和外因结合,发出琴声。衣服的构造不具备这种物理性质,所以用指头拨弄衣服不能发出琴声。理至易明。 形式逻辑有局限性,用法不妥,往往沦为诡辩。要准确认识天地万物,必须靠更高级的辩证逻辑。 #

第13篇:蒲甘鸟瞰

图片
大金石:四两拨千斤,闻名天下的大金石是大自然的巧手捏出来的一件杰作,可谓鬼是风动还是石动?彼岸绘画 大家商定,下一个目的地是缅甸古代佛塔王国蒲甘(Pagan)遗址。郑和请弋人给队员们介绍一下蒲甘的历史。 弋人说:“到了今天,蒲甘还是缅甸人的骄傲,是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佛教圣地。原野中,散(sàn)落着千千万万座佛塔,有些已经残破不全,似乎在向天地诉说着昔日的辉煌…1044年,缅人阿奴律陀国王在伊洛瓦底江江畔建立了缅甸第一个统一的蒲甘王朝;1287年,被南征的忽必烈消灭,结束了蒲甘240多年的黄金时代。” 他接着说:“传说蒲甘人民为了保卫国土,不惜拆毁一些佛塔,用佛塔的石头加强防御工事。蒲甘佛塔,不但数量大,它们的多种多样风格,精湛的技艺和美观的造型,都堪称无与伦比。” 由于路途遥远,老凡从空袋子里掏出灯盏花,向空中一扔,顷刻之间,魔筏早已铺展在地上。众人坐定,魔筏就飘然起飞,一路向西。一转眼…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朗诵杜牧《江南春》诗句的是狐妹。队友们往下鸟瞰,才猛然惊觉,一幅多少佛塔烟雨中的恢弘画卷,已然展现在眼前。 弋人感慨地说:“今天的蒲甘一片荒凉,辉煌不再。数百年的兵荒马乱,加上地震频繁,原有13000座佛塔,只存2230座,加上416座佛寺以及其他大小古迹,少说也有5000个。佛教极盛时期的南朝,与今天衰败的蒲甘相比,论规模,也要惊叹不如,甘拜下风。” 魔筏在蒲甘上空缓缓飘浮了许久,才向南飞去。不一会,就到达勃固(Pegu),徐徐下降。 离开魔筏,探险队又开始徒步前行。 从勃固向东南的直通(Thaton)进发,晓行夜宿,走走停停。大约跋涉了一半的路程,他们见到一副奇景,都惊呆了。一个巨石,也叫飘砾,搁在一处悬崖的边缘上面,摇摇欲坠,顶端还矗立着一座佛塔。漂砾表面贴满金箔,连同上头的金塔,在残阳照耀下,更显得金碧辉煌,格外耀眼,所以叫做大金石佛塔。 老凡说:“闻名天下的大金石是大自然的巧手捏出来的一件杰作,可谓鬼斧神工!” 弋人解释说:“受力平衡是普遍现象,大金塔却是力学的巅峰,拜天地造化所赐。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见!” 一阵狂风骤起,刮得巨石东摇西摆,险象还生。据说用手轻轻一推,巨石 便会摇动起来。传说佛塔内封存着佛陀的一根头发,稳住了巨石,所以它稳如泰山,摇摆不倒。何止一发千钧! 心理作用产生了东摇西摆的假象。 老凡说:“任凭风

狗头族:狗头人身

图片
文:彼岸 彼岸绘画 中世纪(1000-1450)欧洲人对安达曼群岛狗头族的传说信以为真。他们认为,那里的人,满嘴狗牙,兽眉狗眼,人模(mú)狗样。 民间传说,在远古的中华大地上有个叫做高辛氏的帝王经常与犬戎大战,屡战屡败。他于是昭告天下,谁能取下犬戎领军大将的脑袋,就把女儿许配给他。 不久,他的爱犬盘瓠(Pánhù)叼着一个人头来见。高辛氏信守承诺。盘瓠如获至宝,背着美人到南山一个山明水秀的山洞过他们两口子的恩爱日子,繁衍了许多子孙后代。贵州有些家族今天还保留供奉盘瓠,禁吃狗肉的习俗。 西方也有很多关于人狗相爱的传说。一个老妇养了五个女儿和一只狗儿。一天狗儿摇身一变,变成了一个帅哥,与其中一个美女谈恋爱。老妇勃然大怒,把他们赶出家门。后来美女生下了四雄一雌五只狗仔。几个月后的一个晚上,她听到小孩嬉闹的声音,转过头去一瞟,只见五只狗仔都脱下了狗皮,已经变身为人,成了欢蹦乱跳的小孩。趁他们不备,她偷偷把狗皮扔进火堆里烧掉了。从此,小孩们再也没法还原兽身狗脸。 #

第12篇:狗头国

  狐妹心血来潮,提议前往缅甸南方海域的安达曼群岛开开眼界,探访那里一个类似《山海经》里描述的古怪岛国。如何古怪? “天机不可泄露(xièlòu)!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狐妹卖了一个关子。 郑和第一个举手赞同。七下西洋期间,他的船队曾经多次打从这里经过,就是缘悭一面,他没能上岸考察,现在可以弥补这个缺憾了。 魔筏把他们带到其中一个叫狗人的小岛上。天色尚早,探险队兴致勃勃地阔步前进。 不一会,听到前方人声嘈杂,望过去,是一个市集。人们正在做买卖,好不热闹。八方人潮,纷至沓来,男女老少,牛羊鸡鸭,龙蛇混(hùn)杂。这里,山珍海味应有尽有,那里,土特产摆满一地。敲锣打鼓卖狗皮膏药的,卖唱打诨(dǎhùn)的,大显身手,各展绝活。虽然熙熙攘攘,却乱中有序,一片和谐,做买卖的都讲诚信,重义气,谦虚有礼,友善可亲,没有一点尔虞我诈的市侩味。俗语说:“同行是冤家(jiɑ)”,在这里,同行如兄弟。谁说君子国纯属虚构,不在人间?队员们都大感意外,频频点赞。 定睛一看,大家都吓了一大跳,正如狐妹所说,恍若误闯了《山海经》的地界。在人群当中,狗头攒(cuán)动,而且为数不少。 狐妹终于打破关子,说:“咱们已经到了狗头国!狗头人随处可见。眼见为实,千真万确。” 市场上,主要有两种人。一种叫做贾拉瓦(Jarawa),是狗人岛的原住民,跟非洲的黑人没有两样。另一种,也是最突出的,当然是狗头人或者狗头族了。不论皮肤色泽还是穿着,他们都跟汉族没有两样,但是狗头人身就奇上加奇了,见所未见。 郑和一眼便认出,他们的服饰跟明朝官服很接近。这是怎么一回事儿?谜团重重,勾起了探险队的好奇心。他们决定深入明查暗访,破解悬案。 更叫人惊讶的是,狗头人居然说的是标准的普通话,可以跟他们直接沟通,不必动用拾月的天机。探险队的到来,而且满口流利的汉族母语,引起了一位狗头人的注意。他主动和队员们搭讪,自我介绍,名叫朱一统,60岁,自称是忠义村的村长。 听说大当家是郑和,他起初满脸狐疑,接着,一股浓浓的“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情怀便立即化成满脸笑容。亲切感把队员们都灌醉了。这不是“他乡遇故知”吗?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 探险队成了远方的客人,而且是邀请不如偶遇的远方客人。 郑和他们跟着朱一统来到了他的住家。是一间简朴的木材搭建的平房。周边类似的平房估计有30多座,房前屋旁,桃花怒放,像是在迎接客人的到来。还有鸡

天地惊艳/他山之石

 文:彼岸 一物克一物。《诗经》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论打磨玉石以及其他石头的力度,就非金刚石或者钻石莫属了。英语有“金刚石切割金刚石”(diamond cut diamond)的说法,比喻势均力敌或者硬碰硬实打实,可见金刚石硬度的无可匹敌。 金刚石这种纯碳结晶体,的确是地球上最坚硬的矿石,经过打磨,成了钻石,是最鲜艳明亮和最珍贵的宝石。纯碳以金刚石和石墨这两种形式存在于所有生物。英语管未经打磨的金刚石叫rough diamond,比喻外粗内秀的人,我们也说“浑金璞玉”,异曲同工。 既然硬度天下第一,又请谁来给它打磨呢?也非金刚石自己莫属!加上金刚石粉尘的圆盘就是用来打磨金刚石的器具。 在地表之下接近200公里的地幔(mantle),温度高达3800华氏度,压力比大气层大200000倍。这里的一块普通石墨,可能摇身一变,变成价值连城的金刚石。火山爆发,可能把它送出地面。也许你没想到吧,这种天地精灵,冒出地面的时候,往往超过300万岁!年龄虽大,却光芒四射,毫无老态。 #

太空旅行/与死神同游

文:彼岸 太空旅行的热潮已经掀起。不管到哪里,月亮还是火星,都必须面对致命的风险。天价买票,与死神同游! 一趟五年的太空旅行之后,你将丧失12%的骨骼密度和40%的肌肉质量,相当于提早老化20到60年。没有引力下拽,体液将会扩散开去,心脏弱化。还有,长期旅游太空,早老性痴呆病的发病率将增高;辐射骤增将加速患白内障;头部体液积累将导致鼻塞颈项血管膨胀和面部肿胀;容易引起肾结石;免疫力降低,对病菌的抵抗力下降;任何新生成的红血球将被摧毁… 长期在微引力当中生活会破坏人体的平衡机制、视力,导致晕动病、恶心、晕yūn眩、钙磷流失、骨骼弱化、骨质疏松等。一次火星旅行,将消耗一个宇航员一生的骨骼健康。 长久受电离辐射的影响将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导致青光眼甚至增加患心脏病、癌症、脑损伤的风险。 孤独会影响情绪,是早老性痴呆病、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神经性退化、癌症等的导因之一。加上睡眠被剥夺,会降低免疫力,容易受到一般病毒和微生物的感染。 缺乏引力对脊椎的压缩,宇航员会被拉长高5cm,导致背痛。 无须步行,腿脚肌肉会萎缩,导致失衡和腱炎。 #

从大爆炸开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文:彼岸 《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体运行,刚强劲(jìng)键,永不停息。君子也一样,应当奋发图强,行稳致远,永远前进。 宇宙不断向四方八面扩展,驴年马月,从不静止。天文学家说,大约140亿年前,一次巨大的扩展发生了,就是创世大爆炸(big bang),诞生了宇宙。一转眼工夫,它便从小如质子,扩展成葡萄柚那么大。就这样,一直扩展到今天,正在向明天飞奔而去。之前呢?科学家都认为,什么都没有!就是我们常说的,无中生有。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大爆炸就是万物的开始,之前连时空都不存在。一旦静止,宇宙便会立马崩溃。 在宇宙当中,我们地球人,每天飞行多远? 就地心而言,站在赤道上,我们跟随地球,以大约40,000公里一天的自传速度行进。假如以太阳的中心为根据,我们跟随地球在绕日轨道以大约250万公里一天的速度公转。以银河系的中心计算,我们的行进速度是1900万公里。以宇宙微波背景(cosmos microwave background-CMB)为依据,是4700公里一天。 #

成语科学探源/月白风清

文:彼岸 从地球眺望苍穹,月球是夜空最明亮的物体,因此有群星伴月的说法。于是,赞美月光的词语和诗词名句,喷涌而出,如银光炸泄、月白风清、皓月当空、一轮明月当空照、皎洁的月光、皎如星月、月光把池塘照得一片银白、银色的月光、月色凉如水、朗朗如日月之光… 苏东坡有“月明如霜,好风如水”的名句。 李白说:“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 张先也说:“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诗经》呢?“月出皎兮…” 洪应明指出:“晴空朗月,何处不可翱翔?而飞蛾独投夜烛。” 还有鲁交的“月色水铺地,雁声秋满空”,董解元的“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诸葛颖的“月色含江树,花影覆船楼”,庾肩吾的“月皎疑非夜,林疏似更秋”,张嵲的“月淡江风寒,云深楚山暮”,雍裕之的“月明浑似雪,无处认渔家”,赵嘏的“月光如水水如天”… 为什么月光是银白色的呢?还叫骚人墨客赞叹不已。 月亮不像太阳,本身不会发光。月光是阳光的反射。而阳光,本来就是银白色的,从月球暗黑色的表面反射而成的月光,理所当然也是银白色的。 月光呈现银白色还有一个原因。月光的强度只有阳光的50万分之一,当然是“月淡江风寒”了,不但清淡,而且不冷不热,所谓月色凉如水,便是这个道理。 根据其中一个推断,地球45亿年前形成以后不久,一颗火星那么大小的天体撞击地球,掀起铺天盖地的沙石灰尘,最后凝结融合而成月球。     1970年代,天文学家确定,月球每年以3.8cm的速率离开地球。月球引力引起地球上的潮涨产生的抗力减缓了地球的自转速率。月球的加速,抵消了因此产生的角动量(angular momentum)。这就是月球离开地球的原因。 #

此情深处/七十枝玫瑰

图片
文:彼岸 天若有情:老公等到驼背羊髯,妻子却朱颜未改彼岸绘画 今朝一岁大家添 不是人间偏我老 这是陆游的诗句。说的是地球时间。不管是80岁的老太公,还是呱呱gūgū坠地的婴孩,都同样会老化。 还有另一个说法: 洞中方七日 世上已千年 可能吗?在一定条件下,完全可能! 手拄拐杖,老态龙钟,一个老头,怀抱70枝玫瑰,痴痴地等着,等着朝思暮想的爱妻回家;今天是她的70岁生日,要给她一个惊喜!这里是太空梭升降台附近的一个候机室。曲终人散,不见伊人倩影。老头只好带着深深的遗憾,败兴而归。 一到家门,眼前赫然出现一个绝代佳人,似曾相识,似梦还真。一老一少,讶然相对,凝咽无声,面面相觑,恍如隔世。老头嘀咕:那不是半个世纪前的爱妻吗?他记得很清楚,50年前的同一天,就是新婚的第二天,他送她去太空旅游,新郎35岁,新娘20岁。为什么,似水流年,她却朱颜未改?现在她应该年届古稀,70岁了,他也已是一个85岁的糟老头子。        原来太空船以地球50倍的速度快速飞行,坐在里面的妻子,一年后回返地球的时候,年龄只增加了一岁。而丈夫呢?一直在地球上,地球运动的速度只有太空船的50分之一,他的年岁已经增加了50岁。原因是时间的快慢是按照运动的速度决定的。地球以107,00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环绕地球运转。 科学也告诉我们,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两种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不能脱离物质而独立存在,没有物质,就没有时间和空间。 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任何物体的运行速度都不能达到光速,太空船也不能例外。即便是接近光速的太空船,到今天为止,人类也没能制造出来。 #

末日传说/天狗食月

文:彼岸 1859年的超级太阳风暴(solar superstorm)把数以十万公吨的带电粒子(charged particle)泼向地球,导致大停电。今天的空间通讯术高度发达,假如发生类似的严重天灾,祸害更大。到时,全球的电力网和定位系统将大瘫痪,航天器也将迷失方向。像这样的一天,迟早会到来。 科学家推测,大约6,500万年前,一颗巨大的小行星,大约直径10公里,撞击地球,掀起铺天盖地的尘云(dust cloud),遮天蔽日,严冬接着笼罩整个地球几个月,导致生物大量灭绝,包括恐龙。历史可能重演。 还有更可怕的大灾难在后头。当核心氢燃料耗尽的时候,原本直径139万公里的太阳就会膨胀变成一个红色庞然大物,直径大约2亿12000公里,把地球和月亮,连同太阳系里的其他天体一起吞食。 这不是另类天狗食月吗?也是世界末日的到来;杞人忧天,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幸而言中。 随着太阳的老化,质量将以每秒400万公吨的速度转变为能量。数以亿年累积起来的质量损失难以计数,而当它步入生命的最后阶段,开始脱去外衣的时候,损失将加剧。按照轨道运动法则,这个时候,地球将一面旋转,一面向外甩出去,这样便可以逃过被太阳吞食的劫难?非常不幸,科学家告诉我们:“太迟了!地球要甩也甩不出去!整个太阳系都将同归于尽,无一幸免。”就算甩得出去,逃脱了,没有阳光,没有水源,地球上的生物也不能存活,灭绝是迟早的事儿。 这个推测并非无中生有… 哈勃空间望远镜最近捕捉到NGC2440核心燃烧殆尽垂死挣扎瞬息万变的画面。它是一颗与太阳类似的恒星,距离地球大约4,000光年。喷发出来的卷流—蓝色氦光、蓝绿色氧光、红色氮光和氢光,把中央的白矮星(white dwarf)包围起来。这颗白矮星的表面温度高达200,000摄氏度,是迄今为止已发现的最高温度之一。地球也逃不过这种万劫不复的下场。 大约50亿年之后,地球才会寿终正寝。天地万物,有始有终,我们又何必杞人忧天!人类假如不及时停止破坏地球,必遭天谴,落得满门夭亡。这,才是最可怕的悲剧。 #

抱明月而长终/嫦娥不老

图片
文:彼岸 朱颜不改彼岸设计 当我在坟前向虞姬献上一束鲜花,两千多年前垓下霸王别姬那一幕悲壮的历史就跃然活了起来…生离不再,死别如烟。 她们的美貌在历史的瞬间凝固,时光在这里倒流。中国四大美女的风采,西施的沉鱼,王昭君的落雁,杨贵妃的羞花,貂蝉的闭月,都在我的脑海里,时而隐约飘忽,时而活灵活现。这就是历史的回放,惊艳的回眸,激起了两个心灵的偶遇和碰撞,擦出了最灿烂的美感火花。 她们“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她们谢绝庸脂俗粉,她们远离低级趣味;她们不惹尘埃,她们徜徉在八极九荒;她们超出三界外,她们不在五行中… 甩掉了那具臭皮囊,她们的音容笑貌,她们温文尔雅的气质,她们的一举手一投足,她们的人格魅力,依然活在历史的大风大浪之中,大放光彩。“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正气永存,流形常在。 虽然月球上没有空气不见水源,不能活命,人们却在嫦娥的身上寄托了“永生不死”和“朱颜不改”的愿望。真善美是人生不能缺少的追求。“天若有情天亦老”,就是美人永远老不了。不管是嫦娥的年轻貌美,还是良晨美景,都是天地正气赋予的流形。 在糊涂一世的红尘俗世里,迷迷茫茫的大千世界中,不知道有多少凡夫俗子纸醉金迷,多少庸脂俗粉“你方唱罢我登场”,浑浑噩噩,不知身在何处,歧途不知,白白走了一趟,空手而回。 生存必须吃饭睡觉,不是为了吃饭睡觉而生存。物质享受适可而止,过度占有物质,害己也损人,伤天又害理。道家追求最高的精神境界,物我两忘,“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佛家追求彼岸,都无法到达,所以魅力无穷。你有你的追求,我有我的方向。 “香风引到大罗天,月地云阶拜洞仙”,嫦娥就正在欢迎我们的到来。听,《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已经唱响。这里没有月缺花残,只有满园春色,姹紫嫣红,人兽和谐,鸟语花香… 人们于是潇洒在这样的梦境当中,陶醉在庄子的逍遥: 挟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 #

不老传说/涿鹿之战

 文:彼岸 这是中国传说中最早的一次战争,非常激烈,史书称为涿zhuó鹿之战。由于蚩尤发动的是当时最先进的机械战,所以所向披靡,九战九捷,把黄帝打得落花流水,落荒而逃。 黄帝请出九天仙女。她使出了各种各类比蚩尤更先进的兵器和法宝,帮助黄帝转败为胜,并且活捉了蚩尤。蚩尤誓死不屈,落了个身首异处,接着全身散sǎn架,都是钢筋铁骨,俨然是一个金刚不坏之身!电影《变形金刚》里的机器人也不过如此。 古书描述蚩尤,说他他三头六臂,铜头铁骨,“异于人类”。《述异记》说他“耳鬓如剑戟,头有角,龟足蛇首,人身,牛蹄,四目,六首。”《龙鱼河图》也说:“黄帝摄政,有蚩尤兄弟81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震天下。”如此这般的怪物,不是机器人是什么? #

浴火重生

图片
文:彼岸 战争与贫穷是资本主义世界的两个最大灾难:1985年12月号《新科学家》(New Scientist)转载这幅触目惊心叫人寝食难安的新闻照,恳请善心人士大力捐款,以拯救非洲饥民。捐款只能治标,更重要的是治本。消灭阶级社会,永远告别贫穷,除此别无他途 1991年路透社发出一则花边新闻。安妮公主心血来潮,大发慈悲。她不吃一顿午餐,把省下的餐费捐出。根据报道,善款居然“足够让非洲一个村子450个饥民吃饱喝足”。 换一个说法,是不是更震撼一些呢?仅仅一顿午饭,安妮公主便吃掉了4百多个饥民的一餐活命粮! 根据CNBC 2016年的计算,全球收入最高的面子书创办人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平均每天赚440万美元。 牛津救荒委员会Oxfam 2015年预测,不久之后,1%首富将坐拥世界过半的财富,其余99% 人口分享剩下较少的另一半。贫富悬殊是资本主义的先天绝症,消灭阶级是治本的惟一途径,救荒措施只能治标。 科学家警告,假如全球70多亿人口都像英国人那样挥霍无度,3个地球也不能满足他们。像美国人那样暴殄天物呢?5个都不够! #

不是科幻/登月天梯

文:彼岸 古代有云梯,现代有电梯,下一步我们攀爬登月的是天梯!不是科幻,是科学家的一个近乎科幻的设想。他们预言,这种更显人性化的太空旅游工具的面世指日可待。 天梯用超强和超薄带子打造而成,地面激光发出的光束产生的能量充当驾驶室能源,从太平洋一个浮动平台上直插云霄。梯子以200千米每小时的速度顺着带子爬升大约三周才到达离开地面大约100,000千米的天梯末端。从这里,太空游客就能乘坐特别的航天器,飞行所剩四分之三的距离,登陆月球。 广寒宫的“寒”这个字儿,反映了什么?以前我们以为,冥王星是太阳系中最遥远和最寒冷的绝域。2006年天文学家才发现,最寒冷的地方在月球的南极一个环形山下面。这里的记录温度是-240摄氏度,比冥王星低20摄氏度,而地球上的最低温度是-89.2摄氏度。 随着宇宙开发科技的突飞猛进,要在月球上兴建广寒宫完全可能,只是必须面对宫外不适合人类居住的恶劣环境。作为度假行宫倒是一个可行的设想;高处不怕寒。乘搭目前已有的航天器,从地球出发,只要两三天便可达到;穿上宇宙服,到宫外蹦蹦跳跳,轻轻一蹦,就好几米高,确实好玩。 月球两极的冰块可以经过处理,转变成室内呼吸用的空气。月球上白天的温度高达大约100摄氏度,到了夜晚,降至大约-150摄氏度,每一个阶段延续340小时。现代广寒宫内的空调设备必须有抵御这种温差的特殊功能。行宫还必须保护游客免受宇宙线中太阳质子的伤害;这些辐射在太空里无处不在,过量接触会致命。旅费?动辄数以千万美元计。 # 

科学颠覆/杂草防灾

图片
文:彼岸 机场周边草地杂草丛生可以防止飞鸟聚集,群鸟乱飞,避免鸟灾彼岸绘画 世界每年发生21000次民航班机与个别飞鸟或者群鸟相撞的事故,有时候伤亡惨重。 鸟类学家德富斯科(DeFusco)提出了一个应对方案:让机场周边草地上杂草丛生,吓跑群鸟,防止悲剧。此话怎讲? “草长(zhǎng)莺飞”是形容江南水乡景色的名句,出自梁丘迟的“暮春三月,江南草长(zhǎng),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机场四周左近的草地,修剪得太短和太平整,反而会招引“群鸟乱飞”,危及班机的起降(jiàng),所以宜长(cháng)不宜短。杂草长(cháng)度最好大约18到35厘米;假如高过鸟眼,便会遮挡视线,导致鸟儿的群际通信系统(inter-flock communication system)失灵,不能及早发现天敌而叫它们焦躁不安,把本来打算在这里聚集的鸟群吓跑。 杂草丛生有吓鸟的效应,能防止群鸟乱飞的现象出现,避免群鸟和飞机碰撞的悲剧。 在繁殖期,非洲的红嘴圭利亚雀(Quelea quelea)集结起来的最大群体可达100万只,是目前的世界之最。1866年,已经绝种的旅鸽(Ectopistesmigratorius),曾经以35亿只的数量创下古今鸟群纪录。 利用天敌吓唬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妙招。海鸥、鸽子、鸿雁、雪鹀等群居鸟类对老鹰不论是听声还是见影都会惊慌逃窜。只要放飞一只训练有素的鹰隼,或者播放它的叫声,都能把它们吓跑。 刮风下雨,猎鹰用不上,可以燃放爆竹等吓唬,同样有效。 吓唬适可而止,切忌过度,更不能轻率伤害生灵,避免伤天害理,鸟兽也有活下去的权利,千万不要违背万物共生的原则。始终保持谅解的心态,以博大的胸怀对待天地万物。

第11篇:流浪天外

文:彼岸 游仙文化是中华民族对人生的一种逍遥,对尘世的一种超脱:超越时空,勘破生死;生命有限,精神追求却可以与天地并存,共日月同辉! 嫦娥的丈夫后羿是个大老粗。她的不幸婚姻,折射出中华文化的一个阴暗面,是一出典型的“铁扇公主下嫁牛魔王”的悲剧。后羿男尊女卑无视女权的大男人主义观念和作风根深蒂固。她非常反感,一气之下,偷喝了西王母送的不死灵药,独自一人飞升月亮,入主广寒宫,成了传诵不衰的月宫仙子和《嫦娥奔bèn月》的美丽传说。嫦娥长生不死,相伴身边的只有一只玉兔。还有一个憨厚老实的吴刚,在宫外砍伐一棵桂树。任凭他日夜不停地手起刀落,桂树就是划huá不伤,砍不倒。吴刚不解风情,难怪连桂树也不配合。 李商隐才华横溢,孤高自赏,际遇坎坷,两袖清风,想起嫦娥的悲凉,因此写下了这样的千古名句,借以自况,聊慰平生: 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 一个是地上的大诗人,仕途不顺,岁月蹉跎,另一个是天上的不死仙子,孤独无依,寂寞无奈。一凡一仙,遥相对望…果真如此? 想到这里,郑和灵机一动,建议探访广寒宫,并向老凡示意。 又非请出魔筏不可。 刚刚起飞,就迎面和一群飞鸟碰撞。假如是飞机,早已机坠人亡。由于魔筏上的水晶罩是透明的,其中十几只撞了上去,都纷纷跌落下面的崇山峻岭,叫队员们都惋惜有加,慨叹生命的脆弱无常。 弋人说:“一群绿头鸭(Anas platyrhynchos)正在向南方飞去,要到那里去过冬。” 不久之后,魔筏便戛(jiá)然而止,悬挂在空中。原来是为了避开另一个鸟阵。这里是高达8848米的珠穆朗玛峰以上天空。 弋人说:“那是斑头雁(Anser indicus)组成的雁阵,从繁殖地西藏飞越喜马拉雅山脉,要到印度平原去,也是过冬。它们的最大飞行高度是在8000米和17000米之间,地球上没有任何障碍物能挡住它们飞过。” 拾月脱口而出:“现在我才理解‘鸿飞冥冥,弋人何篡’的含义,真是引人遐想,发人深思啊!”她瞟了弋人一眼,话锋一转,调侃他说:“此弋人,彼弋人也!”惹得大伙捧腹大笑。 弋人微笑不答。郑和马上替他解围,说:“应当是此弋人,彼异人也!‘怪异’的‘异’!你们没听说过吗?‘此山多神异’!《三国志》也说:‘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说完,郑和与弋人相视而笑,众人也乐在其中。 魔筏又一次停留在半空中。弋人向下方一指,说:“你们看,那是什么?” 映入众人眼帘的,是一个巨型碗状白色

科学翻案:飞蛾扑火

图片
飞蛾扑火:不是自投罗网,也不是自我毁灭。 彼岸绘画 飞蛾的趋光性还有待具体的科学验证。 有些科学家提出横向定位(transverse orientation )的假说来解释飞蛾扑火的现象。就是,昆虫利用远处的自然光体如太阳或者月亮当成基准点(reference point)协助导航。这种假说后来都被否定了。他们还这样解释:本来靠星光,尤其是月光导航的飞虫,误以为人工照明是发光天体,才出现“飞蛾扑火”的乌龙。 许多夜间活动的飞虫为什么飞向烛光、家用电灯、路灯或者闪耀的霓虹灯等,到今天还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有些科学家认为,这些照明,好像是对它们发出这样的信息:这里有美味佳肴,还有梦寐以求的佳偶,快来吧! 有的科学家认为,它们不是自投罗网,也不是自我毁灭,而是受紫外线和辐射热吸引,被搞得晕头转向(yūntóu-zhuànxiàng),不由自主地向烛光等飞去,扑向火焰,惨死当场。 飞蛾又叫灯蛾,指鳞翅目(Lepidoptera)昆虫。飞蛾通常在夜间觅食,而蝴蝶则在白天活动;栖息的时候,飞蛾翅膀横摆,蝴蝶向上竖起。 不单飞蛾,其他昆虫也有扑火的习性。黄腹厕蝇(Fannia canicularislinnaeus)有时候也在灯光四周盘旋。专家解释,这种现象,跟它们的交配习性有关。在森林里,黄腹厕蝇公虫会选定一个显眼处,例如一棵大树的枝丫,成群结队,凑成一团,吸引配偶。当它们闯入室内,也依样葫芦,并不知道那是灯火,是死亡陷阱。 #

难解之谜:鬼火

图片
  球闪电 彼岸绘画 美国科学家巴里(James Dake Barry)认为,球闪电(ball lightning)或者闪电球(lightning ball)可能是发光空气(luminescent air)。 一般的闪电会给围绕空气分子的电子注入能量,使电子进入更高的能量状态,短暂逗留之后,恢复原状,以微弱闪光的形式消耗能量。 人造光能把所有闪光聚集在一起,如同激光,或者,连续发光,就像荧光灯那样。球闪电跟荧光灯一样,又有所不同,就是,断电之后,它还会继续发光。 巴里的推断也有疑问,就是,为什么球闪电呈现球形?不会烟消云散? 假如找到答案,那么,对核聚变(atomic fusion)将大有帮助。普遍认为,核聚变是一种洁净能源,假如能充分善加利用,可以造福人群。不要忘记,从对普通闪电的探索,我们发明了电灯、电话和电脑。 球闪电还是一个不解之谜,有待进一步破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