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外来者” 柔佛近代史最为人所淡忘的一章,要数港主时代的几十年朴素 明墓:星洲日报图,陆家明摄 年代,起于 1844 年陈开顺开辟陈厝港,止于 1916 年义兴公司被英殖封禁、清盘。淡忘不是因为我们记性差,而是这段时期,没有给我们留下多少可以叙述的故事,零零碎碎的一点儿史料,无法衔接成完整的篇章。人物奋斗,是非成败,皆无定论。 明墓碑文,星洲日报,陆家明摄。 明墓碑文,星洲日报,陆家明摄。 今人儿女上学宽柔,死者葬于绵裕亭义山,上香柔佛古庙,理应都会想到,这是义兴公司给华社留下的遗产,然而人们的认知往往不是这样,认为是有了华侨公所和后来的中华公会之后,才有这些便 利。义兴遗物似乎只剩下一截短短的“义兴街”,还有就是那个不起眼的潮州陵墓。 今年( 2021 年)是“明墓”建立 100 周年纪念,一个世纪过去了,世界正在往多元融合、互惠互利的方向迈进,殖民地政府那套治理模式,及其放任自由、双标民主意思形态,也往破灭中陨落,在这时际,重新审视殖民地的历史角色,是有必要。 20 世纪初,英国人进驻柔佛时,正值大英帝国巅峰时期,版图达到空前绝后的 3400 万平方公里,等于目前中国领土的 3.5 倍,人口 4 、 5 亿,傲视全球。然而,帝国承继的海洋文明是一种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逻辑,掠夺是它的本性,终究不是人间正道。二战后英帝分崩离析,分裂成 100 多个独立国家,最后只能退居本土,独守孤岛。失道寡助,必然如此。 华人和英国人,一先一后来到这里,身份都是“外来者”。然而两个外来者对当地的态度截然不同。中国人带着祖传的良民思想,把“社会秩序”摆在前面,宁愿自己吃亏,也要群体好,社会好。奉公守法是为了能够住久一点,多干一些活儿,不被驱赶就是福气,期望有所积攒衣锦还乡。 国不在这里,家不在这里,这里是作客他乡,而作客要有客人的礼貌。融入是后来的事,起初却都是从最基本的荜路蓝缕做起,把最粗重的工作扛在肩上,老老实实,不讨便宜,不越雷池,大多住在荒郊野岭、河边园圃,在自己简陋的屋舍旁种植农物,豢养禽畜,打造自供自给的小农社会。 华侨来了几十万人,从来没有想过反客为主,夺取政权,英国人来了几艘军舰停在海上,就想...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