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道理的模式

照片由穆修德摄


吸引力来自于爱的接触,不能光靠讲道理。当你爱一个国家、或一个人、或一样东西、一门艺术、一个道理,你会想办法了解它、接近它、模仿它、学习它、要跟他来往、亲近。对无形无相的上天,也是一样。

有些人,女性居多,不喜欢讲道理的人,他们怀疑道理是一种伪装。然而基本上,没有人会拒绝爱,除非被偏见蒙蔽了眼睛。

所以,讲道理的人,需要有这样的一个胸怀:讲好道理是我的本分,信不信是你阁下的事。

我们年轻的时候,也喜欢听人家讲道理,曾经骑着电单车,进入树胶园的深处,几个人一起看禁书。不过是些哲学、主义的论述,基本上就是些没有敌人的知识,竟也不能见容于社会。反过来说明了文明水平的低落,而使各家言论,各种见解百花齐放,成为每个人的责任。

在几十年人生中,有意无意间也讲了不少道理,大多已经没有什么印象。而讲道理似乎是个坏习惯,再多也不会给你带来荣誉。你也别期望讲道理会获得人们的尊重。我跟彼岸交往的十年里,就经常被他激起评述时事的热情和辩论的兴趣。然而,没法付诸实践的谈话,不管多么动听,最终都要无情地流于空谈,久了连自己都会觉得厌倦。

道理、爱心和实践,可以捆绑在一起吗?有没有一个办法把这几样东西包容在一个项目里?我们不妨这样设想。如果可以把日常的讲道理跟人与人之间的爱结合起来,又能够推广凝聚更多的人,那就真是太美妙了。

这样一来,讲道理就不再是一件浪费时间、令人寂寞的事。有人寻找真理,有人知道真相,有人讲述道理,误会就可以通通避免,社会面目就可以清晰,沟通可以通畅,关系可以融洽。让浪费在空谈里的才华,找到发挥的空间。这才是进步!

我至今没有忘记那段在树胶园里学习的日子,尽管学来的社会科学知识没有使用的机会。然而群众教育塑造的健康社会风气,培养出来的许多意志坚定、心胸广阔、富有正义感的伟人和英雄,令人惦念。大众也需要教育,不是靠政治人物,而是要由社会中的进步力量聚合起来,将社会、人生和精神十分复杂的问题,梳理出一套正确的指导,让所有人免费参加。

一个公开免费的大众教育课程,不可或缺。

凝聚力就是“爱心”。爱不是挂在口头上的点缀品,它是用行动,把道理送过去。可见“爱”跟“讲道理”,其实相辅相成,并无矛盾。道理铲除了偏见的障碍后,爱就能通行无阻。

前几天,我在大学城的巴哈伊中心“上了几天课”,感觉上好比是40年前在树胶园里读禁书的翻版。只是这回读的不是禁书,而是圣贤光辉的言论。内容也不是思想主义或社会演变哲学,而是一些意境高远的爱和理性的论述。

一个新的讲道理模式已经形成,重点不在于“讲”,而是在于“学”。内容的设计和开展形式经过23年的实践,已十分完善。有了这套材料和方法,咖啡店里的评论,如今可以在一个课程里找到归宿。形形色色的人们,不管彼此多么陌生,鸿沟多么巨大,都可以坐在一起,让圣人在他们中间,说话。我们都只是传达“爱心”,而不是“讲道理”的工具。这一来,问题就简单多了,气氛也必然融洽,因为讲道理的人不用担心陷入尴尬的辩论,也不用担心肤浅被人取笑。

退休心理医生穆修德女士(Dr  Moahdeh Foo) 是伊朗籍新加坡人,对社会一体化的推动十分热忱,她是我们的儒熹课程(Ruhi Books) 的主持人。另三位是退休化学博士符积虎先生,退休工程师华景同先生和我,都已踏入乐龄之年,其中华景同先生已年高75。年龄不但不构成抗拒的原因,反而因为阅历丰富,更加乐在其中。乐龄人士通常喜欢讲空话和弹唱旧时的调子,上课时可要注意压下这个无用的冲动,集中精神把各种道理搞清楚。

这份课程今天已在全球展开,这么大的规模,背后有个推动者是毋庸置疑的。个人决计无法整合如此庞大的资料,组织如此广泛的人群。然而这套课程的内容和道理是那么的精确,不乏一般性和广泛性、深度和广度、针对个人也针对社会,又有很大的伸缩性,宽容性和个人发表的自由。这推动者背后,如果真有一个“自私”的目的,不外是全人类的福祉。我们倒是乐见其成。

(2023年4月17日)

#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挽救一则历史佳话

谈“勿忘勿助”在精神训练方面的作用

特殊的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