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教育

 

左起:陈中华、林青赋、李开璇、李文辉、符积虎、穆修德、沈如兰、张俊鸿。地点:笨珍培群独立中学。

我们今天一行,包括中国、新加坡和伊斯干达区的一批巴哈伊,在笨珍培群独立中学听董事长林青赋先生谈他的治学理念。他说到素质优良的老师今天非常难寻,许多老师或行政人员把教育工作视为仅仅一个饭碗,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传授知识尽本分就好,没有意识到作为师者,有义务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行为,塑造尊师重道的品格。

他说,这是一个全国各地存在着的普遍现象,重物质而轻人文精神,并不是笨珍所独有。谈到培群最近又要撤换行政人员,有人以为他要求苛刻,不然的话,为什么培群经常换人?其实很多人不了解他,他要寻找的是真正的教育者。

林青赋虽然名分上不是教师,也不是教师专业出身,但是他对学校长期以来无微不至的关注,不停地思索着它的方方面面,殚精竭虑打造一个文化气息良好的校园。这无疑是一场艰苦的抗争,那些林林总总表现在人事上的问题,其实是在教育领域展开的对物质主义的拒绝,涉及人生观和思想行为,处理起来极其不易。

他的这些看似简单的行动,其实就是最好的教育。

所谓教育,根据圣人的指导,基本上就是培养有德性,又能言行一致的人。教育者除了要能够讲好道理,也要自己用行动把道理表达出来。林青赋就是这样一个行动的人,尽管不是所有的决定都能服众,保持言行一致,却一直是他奉行不渝的原则。

他凡是皆从学生的立场出发,自己确立榜样,给学生打造一个在现实情况下,最好的学习环境。自己长时间付出,不计个人得失。这一点已是一个优秀的教育者的光辉典范。

中国著名学府清华大学的奠基者曹云祥,在一篇文章中说:“社会的重心全在德性,只讲求学识才干,竞相取巧,社会的秩序就不能维持,社会的基础就会崩溃。德性是社会的躯干,学识才是社会的枝叶,大同教的社会并非不要学识才干,不过不能舍本逐末而已。而且躯干不健全,枝叶也不能繁荣滋长,这个道理是很明白的。”(清华之父曹云祥文献篇,页232)

访问团团员符积虎博士等人,今天给培群的捐助之中,就包括一套曹云祥的著作、翻译和蔡德贵教授撰写的曹云祥传记,捐赠给培群学校图书馆。希望这本书的教育精华,能在培群发扬光大。

近代大教育家巴哈欧拉说:“人是至高的灵性物,然而,缺少适当的教育剥夺了人天生的能力。人可比喻作一个丰富的宝藏,蕴藏着不可估量的宝石。惟有教育能使之显露出来,使人类获得裨益。”

以下一则故事,收录在法伊兹先生的一篇未经出版的讲稿里,本人多年前发现这篇讲稿,它谈的是儿童教育问题,收藏起来,并翻译为中文。这则故事概括性地说明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可作为教师们的借鉴。

有位印度国王,请了一名家庭教师来教他的4个孩子。4个孩子都已进入中学,老师给他们私人补习,所教的科目有哲学、神话学和一些当时相关的学科。

老师开始教第一个句子:“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以失去耐性,要保持微笑。”

他叫孩子们记住那个句子,并写100遍。第二天,4个孩子回到教室,其中3个把这句子写了100遍,而且记住了。第4个孩子说,“我还没有学好呢!”老师不等他,继续教其他的东西。

几个月过去了,国王想知道孩子们学了些什麽。他带着大臣、谋士和宫廷的幕僚,来到孩子上课的学堂。老师跟国王说,他的3个孩子学了很多东西,做了很多作业,进步很快等等。然后说:“可是,唉,陛下,这一个呢,到今天为止,还没有把第一个句子学好。”

于是一个大臣上前责问这个孩子:“为什麽你使国王蒙羞?你是国王的孩子,你应该做得更好!”

那孩子只是向他微笑。另一个大臣又来责问,他还是微笑。最后,国王粗声粗气地跟他说话,孩子还是脸上挂着笑容。

人群中有一个人恍然大悟,走上前说:“陛下,只有他真正学到了东西,其他的孩子只是背书。”

这孩子学到了在任何情况下,都面带笑容。他没有失去耐性,他自律、坚忍。他和他们之间所做的事情有很大的差别,他们只是死记,把资料塞满脑子,他却约制自己的心,不管在什麽情况下,都露出笑容。他把学到的东西带到日常的行动中去,这是真正的教育

(2023年4月24日)

#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挽救一则历史佳话

谈“勿忘勿助”在精神训练方面的作用

特殊的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