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标签为“翻译”的博文

历史教训

图片
娜塔莎特雷修威( NATASHA TRETHEWEY) 娜塔莎特雷修威著 李开璇译 照片里,我们四个人 站在密西西比河宽大的沙滩带子上 我的双手插在绣花艳丽的比基尼腰间 脚拇指插在潮湿的沙里卷曲 璀璨的阳光随着每个浪头切割着河湾 小鱼亮闪闪如弹簧刀 飞镖似的冲向我的脚 那是1970年,沙滩其余部分向我们开放后第二年, 我一个人站在相机前 祖母在相机另一端 教我摆甫士 40年前,她曾站在这里一处狭窄 写着“有色人种”的沙地上 微笑,双手插在棉质粗布绣花的腰间 摆甫士 History Lesson BY NATASHA TRETHEWEY I am four in this photograph, standing    on a wide strip of Mississippi beach,    my hands on the flowered hips of a bright bikini. My toes dig in,    curl around wet sand. The sun cuts    the rippling Gulf in flashes with each    tidal rush. Minnows dart at my feet glinting like switchblades. I am alone except for my grandmother, other side    of the camera, telling me how to pose.    It is 1970, two years after they opened    the rest of this beach to us,    forty years since the photograph    where she stood on a narrow plot    of sand marked colored, smiling, her hands on the flowered hips    of a cotton meal-sack dress. Natasha Trethewey, “History Lesson” from Domestic Work. Copyright © 2000 by Natasha Tretheway.

《佛陀神》第一章精彩部分

天启  有趣的是,我们发觉,伟大宗教的奠基者,如基督、基士拿、摩西、所罗亚斯特、穆罕默德和巴哈欧拉,都曾声称有过得道的经验,这种经验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使他们从中悟觉自己的先知的使命。他们述说自己曾感应遇到天使、鸽子,或者,如基督的情形,见到圣灵。而佛陀则在冥想的当儿见一个圣人。这圣人为一个死去的人物,简单地说,也可以视为圣灵的化身。 衪们所描述的经过都十分相似,这似乎说明了一个灵性的法则,即上天把祂的光芒洒在这些人物身上,再回他们反射出来,让黑暗中的生灵见到光明。正如在物质的世界裡,太阳将它的光芒洒在月球上,再回月球反射到地球上来,给黑暗的地球带来光明。 以下摘录及翻译了记录在Jataka Tales 一书裡的一则佛陀生平事迹。此书为所有佛教教派所可以接受的一本书,(其英文版本收集了由Rhys Davids 从巴力文所译的佛陀故事,并包括了于420年由鸠摩罗什从梵文译成中文的Fo-Sho-Hang-Trun –King。该书的原着是Ashvaghosha)。 当王子冥想着人类的罪的问题时,他的灵魂的眼睛看见一个英姿且Venerable的人影,“你是何人?来自何方?”王子问。那人说,“噢!人中之牛啊,我是一个沙门(Samana),一想到人类的年老、疾病和死亡,就觉得得备受困扰,(需知,宫廷内的智者曾劝诫佛陀的父亲饭大王,若要佛陀成为一个世俗的君王,切不可让他知道以上所述的人生三件大事,佛陀若是看到人生的这个缺憾,将离开王宫往寻拯救之道,并将成为一个佛。)而离家寻找救赎。一切事物都迅速腐朽,只有真理常存。一切都在改变中,没有永恆不变的,只有佛的言词是不会变质的。我渴望不会破灭的快乐,不会消失的宝物,没有起始亦无终结的生命。因而,我打破了所有世俗的思想,并潜入这不受无常所害的(Unfrequented Dell),过一种孤独的人生,乞食为生,全神投入这最需要的事情之上。” 悉达多问:“空洞的欢乐令我痛苦,为慾望所disgusted,一切都在压迫我,而生存看来令人难于忍受。” 那沙门回答说:“凡有热之处,亦可能有冷,被苦难所折磨的人也有可能获得快乐。这些事乃互相关连。因而, 王子听了这些崇高的话,说:“你带来了喜讯,现在我知道我的目标将会兑现,我的父亲要我享受人生,满足于世俗的慾求,这样,将给我和我的家人带来荣耀。他说我尚年轻,而我的 胍膊跳动得太满,以过一种宗教的人生

《佛陀神》序

图片
作者:詹姆昔.弗斯达 Jamshed Fozdar  译者:李开璇 献给:弥勒佛 要是没有衪,这本书永远写不成。 凡是否定上天的人,也否定了他自己。凡是肯定上天的人,也肯定了自己。Taittiriya Upanishad 序言 这本论述的撰写,是一个发现的过程。正如一切艰难的工作,那通往目的的道路,需要由揭示真相的双脚实际去行走,再将发现的东西加以分析。为了解决我们特殊的需要,我对佛陀有记载的谈话中提出的各种原则,和比较晦涩的概念,作了一番阐释。在当前有限的条件下,阐释本书中所罗列的圣文引句并没有遇上很大的难题。然而,由于佛陀逝世后近250年内没有留下任何口述谈话的记录,我们没有可信赖的资料以验証这钱币的另一面,即他的谈话,而这方面要达致一定程度准确性,我们必须回到佛陀在世时的地理和时间等佛教的根源去探讨。为了这个缘故,和为了解除数世纪以来人们对佛教的误解和错误的阐述,本书特别附上一些相等的印度教的经文,以让读者们有一个较好的图景,以便自己去认识到一个这样的结论,即佛陀实际上十分熟悉大部份,若不是全部的印度教圣文。因而,不管是想了解佛教作为谈话材料的读者,还是要细节了解佛教的学者,将对此书中提出的一些论点感到兴趣,同时对它的新角度作出深思。  读者对于文中梵文和巴利文一些近似的词,应作意思相同的词看。如Dharma和 Dhamma, Nirvana和 Nibbana, Gautama和 Gotama,Arahat和 Arahant, Sutra和 Sutta, Sangha和 Samgha,Karma和Kammana, Samsaras和 Sankharas。这些词仅仅拼音和读法略有差别,意思却是一样的。如上面几组词,第一个是梵文,第二个是巴利文。不管这些词出现在正文内还是在附录内,都应当作为同样的词看待。这能帮助读者更清楚了解书中的一些词句的意思。(本中文本则没有这方面的溷淆)读者务须认清,这些词写成英文之后,它所表达的意思往往又较原文圆满的意义,逊色许多,这是凡是翻译都会遇到的问题。致于俱有重大精神意义的名词和它们的代名词,如宗教、圣人、圣文、上帝等,都用大写,以符合它对我们的神圣意义,然而为了阅读的舒畅感,却是儘量少用。对于例在本书后部的参考书和其他本书引用的翻译作品,及协助校订本者的妻子芭瓦迪,我谨此致于谢意。 本书章节儘量减少,在同一章内往往另加标题,分开

《佛陀神》前言

古往今来,人类的头脑裡一直有这麽一个观念,认为正直的行为、反省和默思,可以由理性衍生而来,不需具有探索永恆境界的性质,从中获取生命不灭的肯定之心态。然而,所有的历史记载均显示,这臆想纯粹是无稽之谈,在现实中并无其事。假如自私不过是我们对真相愚昧无知的产物,那麽,除非我们达到“全知者”的地步,否则我们不能完全卸下自我的爱恋,并想着要保存这自我到永恆的境地。佛陀说:“自我是我们的因果业报,我们受到怎麽样的影响,我们的自我就成为那个模样。”这是以小说的方式说明那个我们要将它永远保存的自已的本体性,然而,人们对真正的自我或灵魂的观念,并没有因为佛陀这句话而有根本的改变。因为,假如抽掉了人的灵性可以永恆存在的保証,我们将失去奋斗的目标和奋斗的意义,也不知道为何要奋斗,对善或恶、生或死也都没有了期待。因此,所谓佛陀教导人消灭自身,不苟同于人们追求永恆,乃是对人类的本性欠缺了解,并误解佛陀的信息。佛陀其实了解真相,他的教导有异于上面所说的一套,衪说:“法是进入永恆之门。”这乃是永恆之秘密,开门的芝麻,阿拉丁神灯,它触及人们心中最强烈的慾望,使人洗耳恭听。这或许仍然是自私的,无疑却是整个问题的核心。衪又宣佈了更多的佳音,祂说:“我将让所有衰弱无力的身体充满欢乐;我将把欢欣送给因痛苦而死亡的人们;我将给予他们援助和拯救......把世界当作一个泡沬,一个海市蜃楼,如此看世界的人看见过去的君王所未见的东西.....噢!希哈,关于征服自我的教旨,没教人将自己的灵魂消灭,而是将它保存下来。”正是这灵魂不朽的光荣保証,(佛陀有时叫爱叫它“心智”,有时又叫它“灵”),划过兴都教种姓制度僵硬的阶层。当这制度窒息了人们获取救赎的希望之际,佛陀由此开启了一个新的精神活力,使人们从一个新的视野去看待灵魂之不朽,并为达到这样一个不朽不惜牺牲一切。有道是,宗教的真髓在于鼓舞人们将我们无法保存的东西(世间的拥有)和我们不能失去的东西(不朽的灵魂)相交换。 若捨弃小乐会获得大乐,预见大乐的智者应当捨弃小乐。 《法句经》290项。 明了这一点,持守戒律的智者应迅速地清除趣向涅槃之道的阻碍。 《法句经》289项 当一个人有感于生命的短暂,他难道会牺牲长久的快乐,去贪恋骗人的美?那裡有一条欢喜之道,有一条享乐之道,皆吸引着灵魂。依循欢喜之道的人达到美好的结果,走享乐之道的人达不到终点。两条路都摆在人们前面,想想它们

宽恕的影子

当我们越来越靠近小和平之际,各种挑战纷至杳来,有一部份来自巴哈伊社群内部。这内部的挑战,最常见的一种,是教友觉得被另一个教友所伤害,却不肯原谅对方。 灵体会常常接到教友伤害教友的投诉,指责的一方往往指对方不了解他的实际情况,而做了对不起他的事。 这个问题的出现,大部份是出于当事太爱假设,他们想,为什麽这个人不能像我一样了不起? 当两人或更多人发生纠葛时,最好的解决是立刻宽恕他。为了人类和巴哈欧拉而宽恕他。不要怨恨他,讨厌他,也不要猜测他到底怎样看待你。如果怨恨、讨厌、猜测,那你就浪费精力。 这个简单的解决方法,需要态度上的大转变,这与我们一贯的态度很不相同,因而并不容易被接受。大多数人不曾受过教育宽恕他人。相反的,我们更习惯于用手指指着他人,点算他人的错误,或找机会报仇。这难道不是我们不成熟的前辈留传下来的遗产吗?今天,我们来到了人类迈向成熟期的阶段,犹沾染着一些前人留下来的陈年旧病。 当我们觉得受到伤害──不管基于什麽理由,往往对方并无伤害的意图──有一阵子我们忘了自己是谁。忘了自己是一个巴哈伊──一个热爱世人所热爱的巴哈欧拉,并追随他的人。 我们曾祈祷以让我们的精神进步,让我们有个机会服务他。我们忘记了这段话:“一个人身体和灵魂受到苦难的考验而前进,泥土掘得越深,种籽长得越好,收成也越可观。由此可以说,人是尚未成熟,而考验的火可以使他成熟。回顾过去,你可以发现,最伟大的人往往是那些受到最严竣考验的人。人需要受苦,才能获得永恆的快乐。” 读到第一行我们就感到震惊。我们一直祈祷要成为一个更好的巴哈伊,但是当机会到来了,我们竟用自己的手把它甩掉。我们读了那些优越的祷文,它的作者屡屡提到“永远宽恕的”、“悲悯的”、“罪的隐藏者”、“仁慈者”、“危难的解救者”。 我们也读到巴哈欧拉和阿博都巴哈受尽苦难,他们的苦难我们就是一天也受不了。他们常常宽恕那些伤害他们的人,常常协助那些对他们怀恶意的心。数十年如一日地这样协助他们,直到这个人终于了解他做了些什麽事。 巴哈欧拉和阿博都巴哈其实隐藏着人们的错误,除非这人对信仰造成了危害为止,他们才提醒社群裡警惕这个人。 我们这群人数很少的巴哈伊,分散世界各地,短暂的生命迅速地飞逝。我们渴求快乐,希望使他人快乐,渴望服务他人,给他人传教。然而我们揹负着一个叫做“厌恶”的重负,行动也很蹒跚。不但如此,还加上报负的思想,妒忌心和猜测他人如何地

巴哈伊信仰概述

1:巴哈伊信仰的宗旨 巴哈伊信仰是由巴哈欧拉创立的,其宗旨在于改造个人和社会,以实现人类大同与世界和平。它认为,在人类演进的过程中,统一的范围由家庭逐步扩大到民族、城邦和国家。时至今日,由于新的条件具备了,全世界范围的统一与和平不仅是可行和必要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 巴哈欧拉所倡导的统一是多样性中的统一,即以一个世界联邦制度,将万博纷呈、千姿百态的各国和各民族融合成一体;而这无穷的多样性又给全体人类增姿添彩。在这个世界联邦里,国与国之间的纠纷、仇恨、阴谋诡计将不复存在;种族之间的敌视与偏见,将让位给和谐、谅解与合作。它将永远地消除一切宗教纷争的肇因,消弭众多人一无所有而少数人富可敌国的贫富悬殊局面,并促进世界各地的经济交流合作。 消灭战争是迈向这个目标的第一个大步骤,也是当前世界各国面临的最为急迫的挑战之一。尽管障碍重重,巴哈伊仍然确信,在即将届临的新世纪定可实现这目标。这伟大的一步将使人类得以跳出战乱的苦难渊薮,使人类从不胜负荷的军事开支中解脱出来,从而将人类的资源转移到建设性的事务上。 这样一个目标(无疑需要某种程度的政治联合)在巴哈伊看来仍然只是“初期和平”,是逐步建立一个基于普世团结共识的真正世界和平的暂时阶段。为了有利于实现初期和平,并为“至大和平”做基本的铺垫,巴哈伊孜孜不倦地致力于消除偏见,减少冲突,促进社会各阶层之间的了解与合作。巴哈伊信徒是从他们信仰的圣文中得到指引、智慧和激励的。这里谨摘引几段,以飨读者。 “人之子啊!你们难道不知道,我们何以用同样的泥土创造了 你们所有的人?那是为了不让任何人自视比别人优越。时刻想着你们是如何被创造的吧!既然我们用同一种物质造生了所有的人,你们就当如同一个人,用同一双脚迈步,用同一张嘴进食,在同一片土地上居住。这样,那整体和谐之象征和超然物外之精神才会从你们最根本的存在中,透过你们的言行举止表现出来。光明之众啊!我如此劝谕你们。铭记它,你们就能从那奇妙荣耀之树,摘得神圣之果!”1 “团结之账已经升起,你们不要彼此视为陌路.你们都是同树之果,同枝之叶。”2 “你必须催促自己,去增进世人的安乐和福利;倾尽你的心智和意愿,去教化地球是各民族和各类群。” “但愿分裂世界的纷争,通过那至大圣名的力量,从地球上面消失,进而全人类都拥护同一个秩序,安居在同一个城市里。你们的心要光明圣洁,别让仇恨与厌恶的荆棘玷污了。你们都居住在

男女之间的狱卒与囚犯关系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the transcription of the video recording of Dr. Hossien Danesh’s Talk on 31 July 1986 at Landegg Conference Centre, translated to Chinese by Lee Hoy Chin.】 讲述:胡申达尼斯博士 翻译:李开璇 我今天跟大家讲讲,我对男女平等的一些想法。 在今天的社会,男女平等尚未成为事实。我们还看不到有哪一个领域,男性和女性能平等地共同处理事务。我们很难想像,一个男女平等的世界,究竟是怎麽一个模样,又会产生怎样的结果。 然而,我们略知一些情形,譬如,从巴哈欧拉和阿博都巴哈的着作中,我们可以知道,只要男女平等一天没落实,和平,乃至世界太平,是不可能建立的。<!--more--> 因此,可以理解,男女平等之后,社会的暴力水平将会降低。引伸开去,家庭裡的暴力事件也必定会大大减少。 不公平事件和暴力事件,大都发生在家庭。根据资料显示,在美国发生的命桉,大部份发生的家庭裡。因而,当男女平等落实,我们看到的一个主要的改变,将是社会变得更加温和、友爱、善良、更有创造性,少了一份粗暴,多了一份公正。 然而,光是讲是一回事,去証明和理解它,又是另一回事。我要跟大家分享一些别的看法。首先,让我们回到历史的角度。 历史总是给我们很多提示,不管我们思考的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历史——还是整个的人类社会。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人类在地球演进的初期,生命是原始的,没有科学工艺,人们所能理解的事物也很有限。人们全部的精力,都花在为生存而斗争。在艰难和危险的环境裡,想办法活下去。他们要应付天气变化和飢饿。生活艰苦,思想蒙昧,唯有强壮的体魄最为可靠,度难关度险关全靠它。 因此,男性以比较强壮的体魄和力气,扮演着保护者的角色。和自然抗争,对付野兽,都是男人。他们也用这方面的优势来制伏他们的女人和儿童。后来,又有新的任务,他们必需对付一种叫做“敌人”的人。 看来,社会这时发生了一种权力力学的变化,在开始阶段,就出现了一种情形:即劳动力的分工、责任的分家。 男人给自己选了一些责任,把另一些责任留给女人。于是社会出现了两类人:一类是掌握了权力、发号司令的人,另一类是没有权力、接受命令的人。 这个权力的程

灵魂的存在与不朽之证据

图片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e English version (originally written in Persian) of the article titled “The Human Soul and Its Immortality” by Ali Akbar Furutan, translated by Lee Hoy Chin, unpublished as up to date‧ 】 阿里‧阿克巴‧富鲁旦著   李开璇译 阿里‧阿克巴‧富鲁旦先生 【本文以清楚的事实说明灵魂的存在,对于那些认为人死后灵魂也就消亡的人,想必有一定的启发性。作者以一般人能够接受的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来探讨这个关係每一个生命的事物,读后如能进一步深化理解,深信生命的长久存在,人生的意义被肯定下来,使人产生乐观进取之心,过一种和谐的人生,避免陷入幻灭的悲观情绪裡。】    古人把灵魂分成三类,即植物的灵魂,动物的灵魂和人的灵魂。 有些哲学家认为矿物也有灵魂。 例如,希腊哲学家Plotinus认为,生命和行动,都是由灵魂所创造。凡是能动的物体,都是受到了灵魂的推动所致。从这个角度来看,矿物有内部的运动,所以矿物也有灵魂。 德国哲学家 Fechner 认为,凡是动态的物体,都有灵魂。法国哲学家 Jean Marie Guysu 认为矿物具有生命,但这生命是微弱的。 阿博都巴哈在致给富勒(Dr.Forel)教授的一篇书简中说: “...灵魂有许多等级和位置。矿物有灵魂和生命,是无庸置疑的。上天赐予矿物的灵魂,符合矿物在它那个等级的需要。 “唯物论者现在也知晓这个秘密,认为万物都有生命。诚如上天在《可兰经》裡说,‘万物都是活的’。 “植物有生长的能力,这个能力就是它的灵魂。 “动物的灵魂在于它的感觉能力。而人的灵魂则在于他的涵盖一切的力量...” 阿博都巴哈对灵魂的等级有这样的说明: “植物的灵魂是元素的结合和物质的溷和,依上天的意旨而形成,并受到其他存在物的影响、联系,所产生。 “正如元素的结合形成电流,这结合的力量一旦分开,生长力也就不复存在。 “动物的灵魂也是由元素的结合和物质的溷和所产生,但这结合和溷和,比植物的那种来得完善。通过全能的上天的意愿,形成了这完美的结合;动物的灵,或说,感觉的能力,也就产生...当这些组成的物质解散,动物的灵也就消失。

儿童教育(3)

第7部份:何时开始?妊娠期 要在什麽时候开始教导孩子?如何进行? 阿博都巴哈说,当母亲怀了孕,就必须开始给胎儿进行适当的教育。 在每天的不同时间,为胎儿朗诵祷文、唱歌和吟诗。他说,一旦怀孕,孩子的灵魂便已存在,这些吟唱如阳光投在孩子的灵魂上,又好比雨水落在花朵上。 孩子诞生后,母亲为他哺乳的时候,也应一边吟诵上天的诗篇。孩子喝着乳液,也喝着上帝的话语。 哺喂人乳的重要性 巴哈欧拉和阿博都巴哈把教育儿童的重担,放在母亲身上。阿博都巴哈在诠释男女平等时,说,在服务的彊场,将出现伟大的女英雄,其大胆无畏的精神和卓越的学问,比之男性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是阿博都巴哈对女性的预言。 东方社会的男人有些有两个太太,有时,你发现其中一个妻子所生的孩子十分杰出,另一个妻子的孩子却平平无奇。往往,这是因为那个杰出的孩子的母亲给他喂人奶,母亲喂奶时还给孩子唱祷文,这孩子得到奶水的营养,也得到巴哈欧拉的爱。而另一个母亲却没有这样做。 一位波斯籍巴哈伊曾写信给巴哈欧拉,这样说:“我怎能离开你的爱呢?这个爱随着妈妈的奶汁给了我,它在我的灵魂裡了。当妈妈给我奶汁时,她也给了我你的爱。它随着母亲的乳液,进入了我的灵魂,将来也要随着我的灵魂,离开这个身体。”这段话讲得非常美丽。母亲的奶汁对孩子有巨大的影响,尤其当它和适当的灵性气氛揉合在一起的时候。 因而,母亲应儘量给孩子哺喂人奶。但是,巴哈欧拉说,哺乳人奶不必超过一年。 让父母的爱充塞孩子心中 孩子要到几岁才适合出去社交呢?根据阿博都巴哈的说法,是在他5岁的时候。 各位必须记住,儿童都有奇特的力量以了解各种事物,他们很容易迷上父母亲的某种行为。他们会爱上父母亲的体味,因而不喜欢被别的人拥抱。对他们来说,父母亲之外,任何人都是陌生人。你出去野餐一天,把孩子留在家裡,回来时看你的孩子对你会有多麽的陌生。他不高兴,觉得伤心,但是说不出来。 我看到有些人把年纪只有二、三岁的孩子,送到住家以外某个地方,把他们留在一间小房裡,由一批老师弄得忙碌不堪。这使他们心痛不已。在这生命起始的当儿,已然意识到,他们在家中不受欢迎,但是他们讲不出来。 这是何以阿博都巴哈说,让孩子们的心中洋溢着父母的爱。 把孩子留在家中5年 孩子应留在家中与父母亲在一起,直到5岁。要是带他到别的地方,可邀约其他的孩子跟他在一起,并由家中的一名成员陪伴着,那他就不觉得陌生。如果父母把孩子单独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