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德贵教授近况




蔡德贵教授

本月中旬,忽然收到蔡德贵教授发来的问候,惊喜之下,连忙用文字跟他进行一次简短的交流,始知蔡教授已退休了13年,目前年高78,人在美国。我问他:“您还在写作吗?”

他说:“还在写。季羡林老先生写到去世的前一天。”

季羡林是精通多种语文的东方学大师。退休前,蔡德贵是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巴哈伊研究所所长、山东社会科学人才库成员(2001-2005年)、中国孔子基金会《孔子研究》主编、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享受山东大学一等关键岗待遇。

他又说,不知道还有没有机会去一趟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探望你们。语下不胜唏嘘。得知上一回来新加坡,安排他的行程的陈家腾(Chin Kah Ting)先生已逝世多年,感概的说,“难怪这么久没有听到他的消息了。”陈家腾来自东马的沙巴,他的一篇文章收录在本网站。

我已记不起上一回蔡德贵教授来新加坡是哪一年了,感觉上已经过了20年。那时,他在山东大学任职,担任“巴哈伊研究所”所长,已着手整理、编撰巴哈伊书籍。他是中国研究巴哈伊信仰的少数学者之一。他的学生万丽丽写了一篇巴哈伊信仰与中华文化的关系的文章,获得个博士学位。

蔡来新加坡期间,在东海岸会晤新马的巴哈伊友人,我在那里匆匆跟他会了一次面。

蔡教授在那场聚会上,畅谈巴哈伊信仰传入中国的情形。那时,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已是巴哈伊活动频密的地区,而中国几乎没有听到任何巴哈伊的消息。马来西亚总会还订立了双联计划(Twin Project),呼吁这里的信徒前往中国,奠立巴哈欧拉文明的基础。其实我们对巴哈伊信仰在中国的历史所知非常有限。

蔡教授的研究揭示了许多新鲜事物,令人大开眼界。他提到,巴哈伊信仰传入中国主要在五四运动前后,这时期的许多知名人士都曾经接触过巴哈伊信仰,包括我们熟悉的胡适、鲁迅、曹云祥、孙中山、冯省三等人,还有一些比较陌生的名字如颜雅清、廖崇真、廖崇圣等等。 

蔡德贵从浩瀚的资料中寻找巴哈伊信仰在中国的脉络,补充了巴哈伊信仰在中国的发展这个向来空白的一页。他也收集了分散世界各地的巴哈伊文献,包括一批早年在马来西亚由梅寿鸿、苏逸龙等人翻译出版的中文书籍,编撰了一本接近51万字的《当代新兴巴哈伊教研究》。

在这本书里,他详细地,从中华文化的角度,并采纳了著名巴哈伊Adib Taherzadeh在《巴哈欧拉的天启》这本巨著中许多重要的观点,有系统地介绍了巴哈伊文明的内容、历史和近代传播情况,以其个人独到的见解阐述巴哈伊文明与儒家文明之间的异同,鼓励互相借鉴。该书于2001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2006年第三次重印,发行7千册。

蔡德贵的另一项主要成就是收集和出版了清华大学之父曹云祥先生翻译的巴哈伊文献,分《文献篇》和《传记篇》两册,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文献篇》为曹云祥的著作和翻译,《传记篇》为蔡德贵著述的曹云祥生平。曹于1911年前成为巴哈伊,为中国最早期巴哈伊文献译介者之一。他坚信巴哈伊信仰为中国的需要,大量介绍了巴哈欧拉、巴孛和阿博都巴哈的著作。

蔡德贵去年出版了马莎路特(Martha Root)的传记《儒特风》,这也是一个令人愉快的补充。因为目前英文版的马莎鲁特传记,并没有写到她在中国的情形。蔡德贵敏锐地弥补了这个缺陷,把玛莎鲁特传奇的一生得以完整呈现在我们眼前。

马莎鲁特是一名伟大的巴哈伊教师,她是将巴哈伊文明传入中国的主要人物,在世界范围内也非常著名。1924年,她通过廖崇真的妹妹廖奉灵在广州接触到孙中山,并跟他讲述了巴哈伊信仰的理念。孙中山也对巴哈伊信仰产生浓厚的兴趣。国父在接见马莎鲁特之前,已经知晓巴哈伊信仰的一些事,他于1924年2月23日提出“三民主义”,我不知道他会晤玛莎的确实日期。过了一年余,他就去世了。

“民有、民治、民享”中的“民有”,可不就是“天下人共有的天下”吗?即“天下为公”。孙中山写了许多“天下为公”的条幅,认为和平团结是挽救中国的一条正确的道路。巴哈欧拉的“至大和平”,要比孙中山的理念丰富许多,然而基本上还是可以用一句“地球乃一国,万众皆其民”来概括。“民”在这里为“公民”而非仅限于“人民”,而“国”是世界国,一个法治和情理、个人与团体互相完善的国家。

蔡德贵说,“上世纪20到30年代,巴哈伊教在中国的传播形成一次高潮。政界名流、社会贤达,对于巴哈伊教几乎有口皆碑。上海的街头巷尾,甚至老叟弱小,对大同教都有耳闻。”(请读:中国新文化运动与巴哈伊信仰

他又写了《胡适大同学案》,这也是一本分上下两册的巨著,由香港蓝旗营出版社出版。胡适对巴哈伊信仰也非常热衷,要以它的精神为自己人生的指南。

他说,对中国贡献最大的人物或许是在上海创办“尚贤堂“的李佳白。李佳白通过这个组织宣扬巴哈伊文明,取得很大的成就。

蔡德贵出版了一本李佳白的传记,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继而又编写《尚贤堂践行巴哈伊文明选编》。

他说,这本关于尚贤堂的书价值很高,然而目前尚未找到出版社,很遗憾。他希望马来西亚的巴哈伊出版社能够协助,将这本具有很大特色的书籍推出面世,这对巴哈伊信仰在中国的传播,是非常重要的。

蔡德贵在《当代新兴巴哈伊教研究》这本书中提出“巴哈伊文明”这个概念。他认为,“巴哈伊教”或“巴哈伊信仰”,通常让人想到“宗教”或与它相关的仪式、教条,这对我们了解巴哈伊信仰可能是落入片面的泥淖。因为巴哈伊信仰在仪式方面是所有宗教中最少的一个,几乎没有任何仪式。它转而强调探寻真理要靠自己的努力,不能光是听别人说。这种“人本主义”精神符合中华文明的内在精华,它实际上是一套完整的文明体系,非常丰富。这是我们首先必须认清的一面。

写到这里,最后要说的是,蔡教授从未说过他本人已经加入了巴哈伊信仰成为信仰者。然而他做出的巨大贡献,和对巴哈伊信仰的认同,已经跟巴哈伊无异,反而有过之而无不及。

(2023年4月26日)

#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挽救一则历史佳话

谈“勿忘勿助”在精神训练方面的作用

特殊的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