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第14篇:蛟龙得云雨

图片
湾鳄: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黄烈明绘画 探险队就此和莫敌父女依依惜别,各奔(bèn)前程。郑和他们朝东南方向跋涉了大约一个小时,来到一个沼泽附近。二战期间的1945年2月中旬某一天,这里发生了一场人鳄大战,惊心动魄。拾月点击天机上的过去键,当年的场景便展现在面前,历史随即活了起来。 一支入侵缅甸的日军被英军团团围困在一个沼泽里,进退失据。这里到处是湾鳄。白天,枪声把湾鳄吓得惊慌失措,躲躲藏藏。夜晚,潮水退去,它们便倾巢而出,蜂拥而上,与日军展开一场惊心动魄的人兽肉搏战。谁胜谁负,可想而知。这一夜,惨叫声四起,震天动地。 第二天清晨,点算结果,这支1000多名的日军,只剩20多个。 假如不是亲历其境,目睹实景,谁都不敢相信那是史实。 弋人说:“湾鳄是目前世界上体型最大又最凶猛的爬虫,体重高达1200公斤。可靠的公鳄体长记录超过7米;不过,从1950年沙巴一条巨无霸在Segama河的沙滩上留下的体印丈量到的体长超过10米。1841年,一条长达10.5米的湾鳄在孟加拉湾被捕杀,差不多一样长的一条在澳洲的昆士兰被渔民捕获。” 他继续说:“湾鳄是名副其实的吃人鳄。所谓‘鳄鱼’,就是‘噩’鱼,有凶恶恐怖的含意。湾鳄的咬力惊人,不亚于暴龙,一口咬下去,力度可达1公吨,加上饥不择食大小通吃的食性,从飞禽走兽到其他鳄鱼甚至鲨鱼,无所不吃,当然连人类也决不放过。世界上每年平均有大约1000个人被湾鳄吃掉。与鲨鱼一样,湾鳄经常在祸事现场涌现,因此被视为灾星。1975年12月,印尼的苏拉威西中部一艘轮渡翻覆,42个乘客葬身成群结队一拥而上的湾鳄。情状惨烈。这种现象,时有发生。” 拾月依照弋人的要求,再点击了过去键,大家接着回到了唐朝时期的潮州恶溪河畔,目睹韩愈感化湾鳄的场chǎng景。 当时被贬谪到这里的大文豪韩愈正在一个祭坛上施法。他把一篇预先写好的《祭鳄鱼文》,连同一口肥猪和一只山羊,投进恶溪,接着义正词严,祷告一番。 当地的居民说,到了晚上,狂风大作,雷雨交加。几天之后,河水干涸了,鳄鱼也深受感化,撤退南海,从此潮州就再没有鳄鱼为患。 弋人说:“潮州就是现在广东省东部的潮安县,经过这里的恶溪现在叫韩江。我们刚刚目睹的就是湾鳄。湾鳄根本不懂得是非善恶,不可能被感化。” 他又说:“湾鳄的生境是河口的沼泽地带,故称。不必等到大水泛滥,这种爬虫就经常在海湾出没,有时候远涉重洋,因此又叫河口

古灵精怪/印度淫器

彼岸科普 在15世纪的印度,老妓女经常向嫖客兜售一种奇巧的淫器,就是用黄金、白银或者青铜打造的铃铛,让他们缝在包皮上。不同金属打造的铃铛代表不同的身份和地位。 妓女一般拒绝不佩戴戴铃铛的嫖客。为了讨妓女的欢心,嫖客们便争相追风,戴上10多个的不乏人在。 男人下体挂着铃铛,走起路来,丁零当啷,响个不停,煞是好听,他们也引以为荣,而良家妇女,对他们,就更加宠爱有加了。 总而言之,金属打造的圆球或者铃铛一类的淫器,加上淫鸟传说以及夸张渲染,就成了神秘色彩浓重的缅铃。 #

绝域奇俗/缅铃怪谈

图片
古书记载,缅甸山民把稻草人装扮成艳妇,色诱鹏鸟,骗取它的精液;然后用金片或者铜皮把鸟精包裹起来,形似铃铛,就是缅铃。图为一只鱼鹰从稻草人脚下的水洼捞起一条鱼儿的情景 彼岸绘画/摄影 赵翼《檐曝杂记》这样描述: 缅地有淫鸟,其精可助房中术。有得其淋于石者,以铜裹之如铃,谓之缅铃。 采集淫鸟掉落在石头上的精液,用铜片包裹起来,打造成像铃铛一样的淫具,就是男人梦寐以求的缅铃了。域外奇宝。更叫人拍案叫绝的是谈迁《枣林杂俎》里的一段: 缅铃,相传鹏精也。鹏性淫毒,一出,诸牝悉避也。遇蛮妇,辄啄而求合。土人束草人,绛衣簪花其上。鹏嬲之不置,精溢其上。采之,裹以重金,大仅为豆。嵌之于势,以御妇人,得气愈劲。 鹏鸟实际上并不存在。这里只能理解为老鹰之类。按照作者的描述,鹏鸟不但生性“淫毒”,而且懂得向番婆蛮妇“啄而求合”。这到底是把禽兽人格化了还是把人类兽格化了?值得深思。更妙不可言和荒诞无稽的是,山民野夫们巧施妙计,智取鹏鸟,把鸟精制作成缅铃这种稀世奇宝,让万物之灵的人类享用。 你瞧, 他们扎起一个个稻草人,都是二八佳人,艳若天仙,给她们穿上绫罗绸缎, 插上芳草香花。鹏鸟来了,情不自禁。一出真鸟假人的活春宫开演了。翻云覆雨之后, 鹏鸟乘兴而来,满足而去,还不知道已经上当受骗,而在一旁偷窥的人类, 也满心欢喜,把粘(zhān)在稻草人的鸟精采集起来,用金片铜皮包扎好…编造得叫人拍案。 人们把吃蛇鸟从稻草人脚下捕蛇或者鱼鹰捉鱼的情景,误为鹏鸟性犯稻草艳妇,又将鸟粪当鸟精,经过以讹传讹,误打误撞,缅铃便被捏造出来了。 #

第14篇:缅铃:山民妙计

图片
傈僳族民居:人猪共处,天人合一彼岸绘画 日薄西山,天色已晚。不知不觉,探险队来到了一个10几户人家的荒村。一幅“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的画卷顷刻浮现在大伙的脑海。正是篷子的诗作《荒村》白描的那般景象: 沉埋在蓬蒿与荒草间了         残留在此地的零落的屋宇         黄的野蔷薇乱杂地开在梁瓦上面         花上眠着灰白的蛇骸         旧日的麦垄间生着高大的百合         老病的槐树在痛苦的叹惜里转侧         宗祠的庄严,庙堂的圣洁         都在雨打风吹中飘零尽了         不会再有祭酒滴到庙前的草坪 一切都荒落得不堪入目         只村前的石狮,犹肥胖如昔         但亦终日垂着陷落的眼睛         回想往日的小孩的嬉戏 一个傈僳族妇女,正在家门口喂猪。傈僳族从云南移居而来,一般住的是平房,茅草盖顶,竹篾围墙。 村长莫敌一见到郑和他们,喜出望外,声声欢迎,把他们领进村子里。 他个子矮小,双眼炯炯有神,是一个精明干练的汉子。他普通话说得不错,没有沟通问题,队员们都对他感到非常亲切。 他腰间佩戴一把短枪,队员们都觉得很好奇。 “天高皇帝远嘛。防身用的。”他笑容可掬地说出配枪缘由。 一户民居大门两旁挂着的一副对联深深地吸引了远方的客人: 荒村雨露眠宜早     野店风霜起要迟 是王实甫《西厢记》里的名句。书法工整,透出一股胭脂气。 队员们坐定之后,一位20岁上下装束相当现代化的姑娘端出一壶热腾腾的中国茶和许多小瓷杯,搁在竹篾编织而成的桌子上,然后给大家逐一斟茶。 “这是小女雪铃,目前在成都念大学,恰逢暑假,回家看望父母。她热爱书法。对联就是她写的。”莫敌介绍说。 “远方的客人请喝茶!”雪铃跟她的父亲一样,笑容可掬,没有一点村姑土妞的怕生或者忸怩作态,而是举止大方,很有书香味。 拾月就像大姐一样,把她拉到她和狐妹之间的坐位上让她坐下,三个人情同姐妹。 “那是铁观音!浓香扑鼻,一闻就知道。”狐妹说。     “那是小女特地从四川带回来的。这里很难买到这种好茶。所谓‘有缘千千里’,相请不如偶遇啊!”村长喜形于色,雀跃万分。 席间,拾月、狐妹和雪铃交头接耳,商讨了一阵子,就一起进屋去了。不久,她们又从屋里走了出来,向在座的宾客打开一幅由她们三人联合创作的墨宝,所提诗作《活井》是拾月的旧作,以资助兴:

禅机聊不完/树欲静而风不止

苏东坡写过一首颇有禅味的《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既然琴声不是从琴瑟或者指头发出来,那么,它是从哪里来的呢?风吹还是树动? 单靠形式逻辑,不能回答这个问题。 实际上是,琴声是指头拨弄琴瑟发出来的。 苏老要是还健在,他可能反驳:“为什么指头拨弄衣服不会发出琴声?” 这得从发展的规律来解释。事物在互相联系中存在,所以必须从互相联系的观点来审视事物。指头拨弄琴瑟发出琴声是一个整体,不能分割开来。还有内因和外因的问题;事物的发生,内因是主要的,外因是次要的。琴瑟的构造具备一定的物理性质,是内因;用指头拨弄,是外因。内因和外因结合,发出琴声。衣服的构造不具备这种物理性质,所以用指头拨弄衣服不能发出琴声。理至易明。 形式逻辑有局限性,用法不妥,往往沦为诡辩。要准确认识天地万物,必须靠更高级的辩证逻辑。 #

第13篇:蒲甘鸟瞰

图片
大金石:四两拨千斤,闻名天下的大金石是大自然的巧手捏出来的一件杰作,可谓鬼是风动还是石动?彼岸绘画 大家商定,下一个目的地是缅甸古代佛塔王国蒲甘(Pagan)遗址。郑和请弋人给队员们介绍一下蒲甘的历史。 弋人说:“到了今天,蒲甘还是缅甸人的骄傲,是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佛教圣地。原野中,散(sàn)落着千千万万座佛塔,有些已经残破不全,似乎在向天地诉说着昔日的辉煌…1044年,缅人阿奴律陀国王在伊洛瓦底江江畔建立了缅甸第一个统一的蒲甘王朝;1287年,被南征的忽必烈消灭,结束了蒲甘240多年的黄金时代。” 他接着说:“传说蒲甘人民为了保卫国土,不惜拆毁一些佛塔,用佛塔的石头加强防御工事。蒲甘佛塔,不但数量大,它们的多种多样风格,精湛的技艺和美观的造型,都堪称无与伦比。” 由于路途遥远,老凡从空袋子里掏出灯盏花,向空中一扔,顷刻之间,魔筏早已铺展在地上。众人坐定,魔筏就飘然起飞,一路向西。一转眼…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朗诵杜牧《江南春》诗句的是狐妹。队友们往下鸟瞰,才猛然惊觉,一幅多少佛塔烟雨中的恢弘画卷,已然展现在眼前。 弋人感慨地说:“今天的蒲甘一片荒凉,辉煌不再。数百年的兵荒马乱,加上地震频繁,原有13000座佛塔,只存2230座,加上416座佛寺以及其他大小古迹,少说也有5000个。佛教极盛时期的南朝,与今天衰败的蒲甘相比,论规模,也要惊叹不如,甘拜下风。” 魔筏在蒲甘上空缓缓飘浮了许久,才向南飞去。不一会,就到达勃固(Pegu),徐徐下降。 离开魔筏,探险队又开始徒步前行。 从勃固向东南的直通(Thaton)进发,晓行夜宿,走走停停。大约跋涉了一半的路程,他们见到一副奇景,都惊呆了。一个巨石,也叫飘砾,搁在一处悬崖的边缘上面,摇摇欲坠,顶端还矗立着一座佛塔。漂砾表面贴满金箔,连同上头的金塔,在残阳照耀下,更显得金碧辉煌,格外耀眼,所以叫做大金石佛塔。 老凡说:“闻名天下的大金石是大自然的巧手捏出来的一件杰作,可谓鬼斧神工!” 弋人解释说:“受力平衡是普遍现象,大金塔却是力学的巅峰,拜天地造化所赐。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见!” 一阵狂风骤起,刮得巨石东摇西摆,险象还生。据说用手轻轻一推,巨石 便会摇动起来。传说佛塔内封存着佛陀的一根头发,稳住了巨石,所以它稳如泰山,摇摆不倒。何止一发千钧! 心理作用产生了东摇西摆的假象。 老凡说:“任凭风

狗头族:狗头人身

图片
文:彼岸 彼岸绘画 中世纪(1000-1450)欧洲人对安达曼群岛狗头族的传说信以为真。他们认为,那里的人,满嘴狗牙,兽眉狗眼,人模(mú)狗样。 民间传说,在远古的中华大地上有个叫做高辛氏的帝王经常与犬戎大战,屡战屡败。他于是昭告天下,谁能取下犬戎领军大将的脑袋,就把女儿许配给他。 不久,他的爱犬盘瓠(Pánhù)叼着一个人头来见。高辛氏信守承诺。盘瓠如获至宝,背着美人到南山一个山明水秀的山洞过他们两口子的恩爱日子,繁衍了许多子孙后代。贵州有些家族今天还保留供奉盘瓠,禁吃狗肉的习俗。 西方也有很多关于人狗相爱的传说。一个老妇养了五个女儿和一只狗儿。一天狗儿摇身一变,变成了一个帅哥,与其中一个美女谈恋爱。老妇勃然大怒,把他们赶出家门。后来美女生下了四雄一雌五只狗仔。几个月后的一个晚上,她听到小孩嬉闹的声音,转过头去一瞟,只见五只狗仔都脱下了狗皮,已经变身为人,成了欢蹦乱跳的小孩。趁他们不备,她偷偷把狗皮扔进火堆里烧掉了。从此,小孩们再也没法还原兽身狗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