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体会与扩大

孟子所说的“心”,可归纳为我们常用的那个词:“良知”。你看见一个小孩子掉到井里去了,立刻想到去救他。这个孩子你并不认识,跟你也没有半点关系,按照自然的法则,你不会理会他,哪怕他遇到了巨大的麻烦。然而你超越了自然的法则,去把他救了上来。这个超越来源于内心的一个感觉:你觉得他有难了,如果你不施于援手,他的生命可能不保。他的生命不保,你的心一定会觉得难受。如果被人问起,你看到他掉进了井里,你为什么不救?要怎么回答?你自己不也是很难受吗?为了避免让自己难堪,你采取了行动,做了你觉得应该做的事。你对自己的行为感到高兴和自豪,觉得自己是个真正的人。这种愉快是一种真正的愉快。

孟子发现,这种超越自然的心,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是有的。这是天道在人心的显现。你听从这个内心的吩咐,采取行动去救那个孩子,就是履行天道。履行天道就是“为善”。如果你不为眼前的景象所动,视若无睹,就是“为不善”。

孟子说,天道不仅在人心埋下悲悯和爱的种子,也埋下了情义、正义、尊敬他人和智慧的种子。这是孟子时代的价值观。今天,这些价值观当然还是在的,它不会被时间所抹去。不但还在,还扩大了内容,将许多新思想新观念置入其中。

我们可以举其中一件来说明。以前的人把“忠君爱国”视为最高的品德,现今的人们还是很看重爱国,然而在这个品德上必须附加一些条件。譬如,你爱这个国家,要把团结和幸福献给她的人民,你应该这样做,但是你不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损害了其他国家的团结和幸福。如果你要使这个国家的人民得到财富,你的手段不可以包括掠夺他国的财富。如果你的目的是要保护她的主权独立,那么你的行为不可以侵犯他国的主权。如果你的目的是要她国泰民安,那你就不要剥脱他国的安宁与繁荣。如此等等,推己及人,意味着爱世界爱人类要多于爱一己之国。古人虽然也有这种悠远的观念,然而对当时而言,只是一个理想,今天却成了迫切的道德问题。

从世界一体性在人心越来越频密出现这个现象,可以说明“心学”的演进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一股推动时代的精神能量已经在运作,这是造成思想知识大爆炸的背后动力。随着世界一体化运动的深入,人们必须有意识地扩大内心的容量,让更宽广的爱心和更细致的平等在心中萌芽。“心学”的发展,在这个年代取得了一次大跃进。

孟子是中国最早发现“心”的一人,当时的西方也有人发现同样的“心”,这个人就是苏格拉底。孟子的学说遭到当时社会的冷淡对待,人们比较喜欢荀子的“性恶论”,因为它符合人的自然性,对于遵守一个在人之上的天意来生活感到陌生。苏格拉底也没被他的时代所了解,他审视了自己的生活,决定为自己发现的真理壮烈牺牲。

苏格拉底通过逻辑分析发现世界上没有有意为恶的人,也没有无意为善的人。干坏事的人都会为自己的恶行辩护,说明他也有善恶观念。懂得善恶就是悟到了天理,有没有行动是后来的事。

举个例说,有个人常常偷东西,被人发现了,暗地里叫他“贼”,他却不知道。有一次大家搞了一个聚会,他也来了。在场的人有些不高兴了,一个说:“看!来了一个贼。”这人听到人家这样形容他,勃然大怒,马上作出申辩,说自己不是贼。他为什么要急着申辩,虽然他知道自己明明偷过东西?苏格拉底说,这是因为在他的意识里,他知道偷窃不是一件好事。他有这个观念,只是他没有遵守。这是理性分析人类行为得出的结论。这也是可以成立的。

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他不断审视自己的行为,这使他,一个平凡的,没有师承的自学者,成为世界思想界的泰斗。老年的苏格拉底不逃走,选择殉道,是因为他在细心剖析了雅典议会判处他死刑这个事件后,明确地看到了接受毒酒才是最佳的应对,这将使他的道得到更大的传扬。

可见一个人用自己的生命情感去体验天道,过程中必然涉及理性。心学是理性和感性相互作用的结果。举个例说,假设发生了饥荒,有个人没饭吃了,他看到邻家的人有粮,想偷一些来吃。然而他转念一想,如果他这样做了,他就不再是一个诚实的人了。他告诉自己,不可以为了一时的冲动,为了一餐温饱而背弃了自己的原则,他坚持要做个诚实的人。这个为善的欲望比裹腹充饥的念头更强烈,即使没有法律约束,他也会不偷不抢。通过这个事件他受到了考验,体验了天道。

如果他进一步想,不该只想着自己,也要想想社会。饥饿不是合法行窃的理由,如果这个理由可以成立,那么每个人饿了都理直气壮地去偷别人的粮食,没钱便去抢别人的钱,这一来,社会必然要陷入混乱,人人自危。谁来维护社会的安宁?理智强化了他不要偷窃的信念,避免了愚昧和盲从。

如果他进一步扩大这种体会,觉得还有许多人跟自己一样长期忍饥挨饿。从自己的痛苦他想到了他人的痛苦,一个为苍生谋幸福的宏愿油然而生。他要使世界摆脱饥饿,并认识到每一个人都可以跟他一样具备这样的爱心和同情心,因为他们都有一颗跟他一样的心。这个念头如巨浪澎湃久久不能平息,他的精神便开始走在圣贤的路上。

孟子和苏格拉底都是轴心时代(即公元前5世纪)的思想家,分别来自先秦时代的中国和古希腊的雅典。佛陀也是这个时代的人物,来自古印度。佛陀提出修心的法门,著书千册,最重要的著作就是《心经》。达摩法师来到中国,成立禅宗。禅宗吸取了孟子的心学,发展出中国本土话佛教,为国内影响力最大的佛教宗派。六祖慧能从觉悟的角度出发,提出革命性的“众生平等”观念,得到后来毛泽东的高度评价,说它是“人民群众的坛经”。

自古以来,文明的交会都是如此的璀灿夺目。古希腊也受到轴心时代另一个文明中心,即以色列文明的影响。苏格拉底曾拜会以色列众“小先知”,回国后提倡“一神论”,却被多神论的雅典人所不能容,视为异端,非死不可。苏格拉底之死可视为一种殉教。

(2024年11月15日)

#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我的公园

小刘之死

陈平与莱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