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善是人的本性
灵魂的本质跟肉体的有根本性的不同,肉体是由物质元素组成的,这种组合在一段时间后必然要分解,分解后物体就不存在了。它的存在所以是暂时性的,它很快就要面向虚无。
暂时性事物必有它明确的目标。肉体的目标就是给灵魂做准备,准备它将来去到那个世界时所需的一切。这个世界不是灵魂的目标,它的辉煌在这里没有充分显现,来世才是它真正施展的时候。肉体是它在这个世界阶段的“胚胎”,这个“妊娠期”平均为七、八十年。母体用十个月的时间,给胎儿准备了这些器官、筋骨、手脚,于是他呱呱坠地后就有了条件跟这物质世界打交道。灵魂在那个世界“诞生”前,也是如此,要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做准备的地方就是这个世界“胚胎”。
灵魂不是由元素组成的,所以它跳出了物质的所有属性。肉体可以生病、衰老、残缺,灵魂不会生病、衰老和残缺。衰弱无力是躯体抛出来的感觉,灵魂可是完好无缺的。也许受到负面情绪的影响它消沉了,然而它的本质没有发生变化。
早在妊娠期便存在的灵魂,到了他八十岁垂垂老矣的时候,灵魂可还是原封不动的那副。不同仅在于它经历了这些年的考验,懂得了许多以前不懂的道理,积累了许多以前不曾有的德行。这些,可没有改变灵魂的本质,只是丰富了它的内涵。一个学贯五车的人和一个目不识丁的人走在一起,从外表上看是看不出区别来的。那些儿时留下的记忆,有些深藏在他的灵魂里,到了八十岁依旧没有被时间抹去。灵魂不受时间的约束,从这里可以得到证明,而肉体永远敌不过时间老人的神功。等他把这些儿时的故事讲出来,你就可以确认他就是以前见过的那个人。这些年来,他躯体的细胞更新换代已经不知过了多少回次,物质上他早已不是以前那个人了,只有灵魂可以辨认他的身份。
人类的灵魂跟植物和动物的灵魂之最大区别,在于人的灵魂有捕捉和产生意识的能力,动植物是没有这个能力的。动物具有人类一样的感官觉受能力,植物有“生长之灵”,人不但拥有动植物的所有能力,还多了一个感知能力。人知道自己活着,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懂得价值观。动物不知道自己是存在的。鱼不知道水的存在,要让它知道只能把它从水里捞上来。然而一捞上来它就死了。后巷有头猫死了,其他的猫还是如往常一样,跟它睡在一起,它们以为它还活着。
通过理性分析和身体力行所得出的认知和信念在灵魂里留下的印迹最为深刻,而浮靡的思想和情绪,不过是思想海洋上的浪花,在灵魂的湖泊也是蜻蜓点水只扬起一圈涟漪。
灵魂喜欢平静的快乐和悠远的喜悦,这给予它一种自由翱翔的感觉。喜怒忧思悲恐惊,所谓“七情”,使它陷入匮乏的境地。这种匮乏转移到与灵魂相连的脏腑,会构成伤害。古圣先贤深明此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便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又《灵枢。口问篇》说:“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注:“喜”这里指“大喜”、“狂喜”,不是宁静的喜悦。)可见灵魂连系肉体这个学说,古人是早有体会的。
灵魂可以无限地吸收、储存知识,它喜欢真理,喜欢完美、深刻,喜欢统一性。德行和真善美丰富灵魂的内涵,良善的言行举止,纯洁的意念和动机,正义感,服务人群的爱心,都被灵魂快乐地记录在案,把它转化为当下的财富、未来的幸福。
一个人在为生活的需要忙碌之余,能够跳出肉体的欲望,照顾灵魂的需要,让它一天天往善的境界挺进,到临终的时刻,欣慰地放下那忠诚的工具,灵魂高兴地回到它的精神的故乡,那样的人生才是真正的“向死而生”。
趋善避恶的本性其实早已埋藏在每个人的灵魂里,我们可以举一棵大自然里的树来作说明。植物世界和人类世界都是依照同样一套自然法则铸造而成的,观察大自然可以静心明理,原因乃在于此。
它是从一颗种子长出来的,这种子在泥土里发芽,然后慢慢地长成了一棵大树。按照自然的状态,种子是属于泥土的,泥土提供它所需的供应,它于是发芽了。它应该喜欢那里,感激泥土的滋养,并继续留在那里接受泥土的关怀。
然而它看来并不喜欢那幽暗、局促的地下。它无疑要把根往泥土的深处伸延,那是为了生存不得不这样。然而它的生命的目标却是往上舒张。它把枝丫伸向天空,把花开在风中,摊开叶子承受阳光和雨露,顶着蓝天白云。它让鸣禽百兽和人走到他的阴凉下,从而获得泥土所不能提供的关怀和乐趣。它把一生的精华结在枝上,作为礼物献给大地。
人的灵魂何尝不是这样?它源于物质的躯体,按照自然的状态,它应该继续喜欢那里,在物欲里满足才对。然而我们的灵魂总是要做相反的事,它要往崇高的领域飞翔,不满于被肉体所困囚,老是要挣脱那牢笼。它总是催促我们思考高尚的事业,提醒我们不要陷入自我的庸俗。可见人的本性是崇高的,这份荣耀早已镌刻在每个人的灵魂里,只等待那颗心发出行动的指令。
(2024年11月9日)
#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