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信仰”?
轴心时代之后,文明的脚步沉寂了一段时间,到了19世纪中叶,又发生了一次知识和思想的大爆炸。我们所处的现当代,为这个文明期的延续。思想既然有过一次爆炸,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沿着一个峰谷相向而行的曲线前行。这是天道在人间彰显的模式。
今天,人们依旧以理性和体会捕捉心中出现的超自然观念,这种特殊的生命情感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叫做“信仰”。近代智者阿博都巴哈给“真正的信仰”提出了这样的定义:“真正的信仰是用清醒的认知去践行善良、美好的事。”(Abdu’l-Baha defines true faith as the combination of “conscious knowledge” and “the practice of good deeds)
新时代带来新词汇,因为人们的视野拓展了,理念扩大了,旧词汇已不足于涵盖新的内容。“信仰”这个词本来就有,然而到了新时代,它是旧瓶装新酒,它的词义范畴已不仅仅是“相信一件事情会发生”,或简单化为:“相信神的存在”。它还包括了行动和体验。而行动必须根据清楚的认知。“清除的认知”不就是“觉悟”吗?觉悟是把放出去的思想收回来,看到了自己的本真,看到了心的督促和叮咛。从这里出发产生了行动。然而这个行动对他人有益吗?必须有个答案。由信仰推动的行为,创造了善的价值,对行动者来说,是会获得丰富的回报的。一头牛的劳动是不带认知的,所以牛不会从它的劳作中获得回报。
我在中国的街道上看见这样的标语:“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这里的“信仰”我估计,并不是说人民有宗教信仰。马来西亚的国情不同,我们的“国家五大原则”第一条就说:“信奉上苍”。这是说人民有宗教信仰。把这个放在第一条,提出的时候国内有许多人是无神论者,并不符合事实。所以这里的“信奉上苍”可能另有作用。中国人是不是都有信仰呢?是什么样的信仰?从中国共产党政府非常卖力地教育民众,提高民众的公共意识这方面来看,显然这里的“信仰”是要人民有清醒的认知。认知“国家必须强大”,国家强大了就有力量,国家有力量了人民才能幸福,有希望。“信仰”用在这里有推动人民为国家的强大,社会的美好而努力的含义在内。这个词在新时代,跨出了宗教的范围。
19世纪的伊朗,有位伊斯兰教谢赫教派的穆拉,名叫侯赛因,听从老师赛义德卡欣的遗愿,出去寻找《古兰经》里所预言,将在回历1260年降世的“马赫迪”(Mahdi)。这个称号有深远的历史来历,指的是一位伟大的圣人,然而这位圣人在古兰经时代尚未露面。侯赛因与同道多人,从伊朗中部的城市卡贝拉(Karbila)出发,南行至另一个城市纳贾尔(Najaf)。他们在那里的一所回教堂持斋40天,那所回教堂是显赫的伊玛目阿里殉教的地方。之后,一行人继续漫无目的地往南走,来到波斯湾海边城市布希尔(Bushir)。在这里,穆拉侯赛因有个奇怪的感觉,那感觉似乎叫他往内陆走,走向一个叫设拉子(Shiraz)的城市。那时,他们已经徒步行走了约600英里,依旧没有碰到一个人跟赛义德卡欣描绘的马赫迪相似的人物。然而信仰促使他们继续往前寻找。
来到设拉子时已是傍晚,那天是1844年5月22日。阳历1844年正合回历1260年。对穆斯林来说,这是极重要的一年,他们相信《古兰经》的预言不会落空。侯赛因叫随从去附近的一所清真寺等他,他一个人走进城去。
在城门口,他遇见一位气质非凡,戴青色头巾的青年。青年向侯赛因致以温柔的问候,并热情邀请他到他府上。到了青年府上,青年给侯赛因倒茶,安抚他旅途的劳顿。侯赛因向青年说明来历,说他正在寻找圣者马赫迪。青年问,马赫迪长相如何?侯赛因按照老师的描述说了一遍。对方问,我是不是符合你描述的那人所有细节?侯赛因详细端详此人,果然如老师所述,其外表完美无缺。
这青年就是巴孛。那个晚上,他回答了侯赛因抛给他的所有问题。他的回答是那么的精确,以致博学的侯赛因也感到非常满意。巴孛又在侯赛因没有提出请求的情况下,以极快的速度,在他面前启示了《古兰经》中最深奥的一篇文章,即《尤索夫书简》的释义。赛义德卡欣曾告诉信众,马赫迪将启示《尤索夫书简》,这是确认圣者的一个证据。
那个晚上,侯赛因从一个陌生人变成了巴孛的中坚信徒,跨度如此大的变化发生如此短的几个小时内,委实令人难以置信。源自于信仰的力量就是这么回事。侯赛因的信仰也是体验和理性的混合,巴孛的个人魅力和洞察他心思的能力给了他直接的体会,这是能够转化一个人的最根本的力量。而时间的吻合圣典的预言,外形吻合老师的口述则是理性的认知。穆拉侯赛因成为巴孛家眷外第一位信徒。宗教论述必须符合理性和逻辑,也成为新时代精神教育的标准。
在接下来的六年内,巴孛在波斯掀起了一场狂飙式的宗教改革运动,他的追随者包括穆拉侯赛因在内,从容就义者极众,成为一个史上罕见的宗教现象。他的宗教也脱离伊斯兰教的从属关系,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新宗教。巴孛本人于1950年殉道,过程充满奇迹和象征意味。他的教义和在他的基础上,由巴哈欧拉继承、创建的新思想,直到今天仍未能被伊朗当局所接受,然而外传已分布世界大多数国家,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是题外话。
(2024年11月14日)
#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