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猴而冠
沐猴在古代又叫母猴(不是雌猴),现在叫“猕猴”,都是mjok 的音译加“猴”的结果。Mjok 是“猿猴”的意思。古人分不清人猿(ape)和猴子(monkey),把两者混为一谈,现代科学把它们严格分开。猴子都长(zhǎng)尾巴,进化到猿类阶段,尾巴尽失。
张永言的考据指出,“沐猴”的语素“沐”只是一个记音字,一个非汉语的音译成份。它的语源是古缅语和中古缅语mjok。本尼迪克特(Paul K.Benedict) 也认为原始缅语的形式为mjok,共同汉藏语形式是mrok 或者mruk。可见“沐猴”的“沐”应当是汉语亲属语言中mjok 的对音,按照构词法,“沐猴”是所谓同义连文,就是由两个同义或者近义语素并列构成的复合词。在这里,它是由非汉语成分“沐”(mjok)加汉语成分“猴”构成的合璧词。“沐”和“猴”同义。
猕猴(Macaca)总共有15种,分布在亚洲全境,非洲也有一种。普通猕猴(Macaca mulatta)就是著名的罗猴(rhesus monkey),被广泛用在科学实验。Rh 因子:Rh(esus Monkey)factor,就是最先从这种猴子的血液里找到的,故称。
“沐猴而冠(guàn)” 这句成语经常被一些饱读诗书的作家学者误解误读。他们望文生义,按照“栉(zhì)风沐雨”里的意思把“沐”解释为“洗头”或者干脆就当“沐浴”讲,解释为“洗澡”。于是整句成语就成了“为猴子洗头戴帽”或者“为猴子洗澡戴帽”。大谬不然。
李时珍在他的名著里也对“猕猴”这么解释:“猴好拭面如沐,故谓之‘沐’”《大汉和辞典》也在“沐猴”条目下注释:“猴好拭面,状似人沐,故谓之‘沐’。”也都错了。
《史记》说:“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沐猴而冠翻译成白话,就是:猴子戴帽子。“冠”在这里是戴帽子的意思,是文言动词或者动词性语素,因此读去声,很多人误读阴平。以下的“冠”都读去声:未冠、冠军、勇夺三冠、位冠群臣、三连冠。
“冠(guān)”是文言名词或者名词性语素,指帽子,例如皇冠、桂冠、衣冠整齐、怒发冲冠、冠盖云集、冠冕堂皇、冠状病毒。
普通猕猴 |
豚尾猕猴。彼岸绘画 |
#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