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财富的过渡性作用


我们拥有物质财富,也能拥有精神财富。

物质财富你可以拥有很多,是你的就是你的,别人拿不走。但是,物质财富有了也可以等于没有,假如你没有将它用在改善灵魂的事务上。

譬如,我刚才吃了一碗饭,便在这里打这篇稿子。吃进去的米饭,化成了精力,精力成全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到了读者手里,如果有一点儿好的影响的话,那么,那碗饭便有了存在的意义。

所以,物质财富是一种过度的作用,它的目的不在于物质本身,而是在后面。因为,财富本身不会变成美德,美德也无法用物质来换取。

每个人都可以说,我有这个那个美德,可是,如果不在行动中体现出来,美德只是一句一无是用的空话。

我们需要一碗饭的供应,来完成半天的活动。饭煮好了不吃,跟朋友出去吃炸鸡,那么,几个小时后这碗饭就臭了,不能吃了。它的存在的短暂的,它的作用是过度性的。

当你需要时不能没有它,但是不能拥有太多也不能太少。假如贪多一下子吃了两碗,可能太饱了你反而觉得难受,文章写不下去了,计划也就完成不了。那是浪费。

饥饿过度,你也不会想着发展美德,即使有满腔热情。这时候,你想着如何生存下去。

理想的社会,是每个人都得到基本的物质供应,惟其如此,人们才有热忱发展灵性的品质。

人们争着拥有财产,并以此为荣。很多人把目标设定在三年内赚一百万,然后买下他理想中的房子。如果达到了目标就是成功了,否则还需努力。

我没有反对人们努力赚钱的意思,我要说的是,很多人把物质拥有当作终极目标。他要买一间一百元的房子,只为了证明自己有这样的能力。或说,他的目的是要环游世界,只因为要尝试各种新鲜事物。

结果,有了财产之后,又想要更多,又有新的顾虑;担心到手的被人家偷取抢去骗去,患得患失,把人事关系建立在利益上,平添了不少烦恼,掉入“苦海”中。

很多激励课程都是教人这样规范人生,叫人尽量赚钱却没谈到物质的性质,完全为了迎合大众喜欢物质享受的心理,压迫了本性中的精神需要。这种规划和这类谈话是片面的,然而这是我们社会的主调。

圣贤了解这个道理,所以总是选择“安贫乐道”的生活。阿博都巴哈便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穷人,只有2套衣服,睡板床。

其实,我们要发展精神品质,所依赖的物质基础是很少的。继续往下讨论之前,让我们谈谈精神财富的一些特性。

从吃饭的例子可以看到,物质的存在目的是为了成全灵魂,而不在物质本身。

网络上常常看到这样的短文:“除了你的身体,其他的一切都不是属于你的。”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因为不管你保持的多么健康,肉体都是有死亡的一天,只是获得稍微长一点而已。

假如我们没有利用这副躯体,去发展我们的灵魂,那么它的存在便失去了意义。

你虽然拥有它,却是错失了良机,死了之后,生命不会走回头路,不会重临时间,给你永远的机会。

你得到了这一次存在的机会,因为自己的无知或视而不见,白白在这世界逛了一圈,却两手空空没有收获。灵魂没有得到发展,将来死了灵魂也是苍白无力,

没有灵性认知的人,往往对有灵性认知的人构成压迫,譬如一个讲究信用的人,遇到一个不讲究信用的人,被他的信誓旦旦所打动,而建立某种商业关系。这个不讲信用的人拿到钱之后,违背契约将钱私吞。

同时谈,没有信仰的人是为有信仰的人铺路,成全他们的灵魂。

(2015年)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小刘之死

什么不是道?

创造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