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科学探源/篝火狐鸣

 

文与图:彼岸



赤狐:狐仙的原型彼岸绘画


“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wàng)。’”《史记》这段记载是说,秦末的陈涉,夜里烧起一堆烈火,用一个竹笼罩住。正当火苗在微风中摇曳(yè),忽亮忽暗的时候,他叫士兵们学狐狸鸣叫,装神弄鬼,利用狐仙的传说来蛊惑人心,激发群情,发动起义。

大约800,000年前,人类开始用火取暖、烧烤和驱赶野兽,这便是篝火和壁炉的起源。英语有hearth and family(围炉取暖,共享天伦),我们也有“围炉夜话”的说法,异曲同工。

狐狸传递信息,除了留下臭迹(scent marking)和体态语(posturalsignal)之外,还靠鸣叫,就是狐鸣。繁殖期到了,或者遇到天敌,北极狐(Alopex lagopus)就会鸣叫不断。在冬天,尤其是交配季节,未成年的赤狐(Vulpes vulpes)经常发出汪汪狂叫(aggressive yapping)和回响长嚎(resonant howl)。母狐对幼狐的呼唤别具一格,时而低声抽搭(softwhimper),时而吠叫如犬。赤狐的鸣叫本领还包括尖叫连连(scream)。

复杂多样的狐鸣,在山民野夫当中,难免引起匪夷所思的神秘感和离谱的猜测,而导致种种牵强附会。花妖狐媚的传说在中华文化当中沉淀特深。外国也有。西伯利亚和北美就流传一个仙凡配的怪谈。夜深人静,一个狐仙,潜入一间木屋,脱去皮毛,变成一个绝代佳人,跟屋里的猎户结成夫妻。后来猎户嫌她身上的狐臭难闻,把她气跑了。可惜一桩人兽良缘毁于一旦。听罢叫人扼腕再三,遗憾深深。

“养猪的干出狐狸的事儿”这句话儿反映了人们对狐狸的认识不合科学。世界有4属21种狐狸。一般指6种赤狐属(Vulpes)动物中的任何一种,分布南北美、欧洲、非洲和亚洲,东南亚没有。狐狸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大自然里,进化出机警灵敏的本能,练就一身对付天敌和求生的绝活,适应能力特强。闯入鸡舍便大开杀戒,不留活口,狐狸这种猎食习性,似乎十分凶残,令农民憎恨。对猎食困难经常挨饿的狐狸来说,群鸡当前,不多加捕杀,只带走一只,回头再来,耗时费力,为时已晚,违背丛林法则。

赤狐的眼睛炯(jiǒng)炯有神,耳朵直竖,正好符合“眼观四面,耳听八方”的描述,加上敏锐的鼻子和两旁敏感的须毛,就显得更加机警,给人们留下了负面和错误的狡诈印象。在英语里,foxy 与“奸诈”同义;outfox是“用诡计斗倒”的意思。而咱们,也把种种骂名,如狐狸精、狐媚子、老狐狸、狐群狗党、狐假虎威…推给它们。拿社会达尔文主义当成理论根据,把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强加给能判断是非善恶的人类,大做文章,鼓吹“剥削有理压迫无罪”的歪论,挥出你死我活的大棒,更是无视人类特有的社会发展规律,用心险恶。许多动物懂得思考和学习,甚至出于本能而善待异己。它们没有道德观念,人类道德高尚,德高望重,却机关算尽,无恶不作。佛家所说“众生(=人类以外的生物)好度人难度”。发聋振聩。

#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挽救一则历史佳话

谈“勿忘勿助”在精神训练方面的作用

特殊的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