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观鸟天堂听鸟的故事


从哥打丁宜市区往丰盛港路行驶,约莫13公里处,可以见到两个巨大的钢骨水泥砲台,立于道左。两个砲台中间,是一条泥沙路,直往林间通幽探密,迄逦而入。沿此路进入1公里到8公里处,便是世界着名的观鸟天堂,班底山森林保护区。

这片森林有浓密的树林、地表有高耸的山岭,也有丘陵狭谷、草地和沼泽,生态环境十分多元。每天,300馀种鸟类在林间自由飞翔、筑巢、觅食和生育,观鸟人士则静静地躲在林木间,手中握住昂贵的摄影器材,眼观四方,耳听八面。

真所谓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观鸟者达到艺术高超的地步,能见人所不见,闻他人所不闻。不识此道者觉得镇日在林内待守,十分枯燥乏味,观鸟人士却一点不怕寂寞,他们善晓鸟性,细心观察、拍摄和记录着鸟儿的各种奇异行径,把鸟儿不为人所知的东西揭露出来。鸟是一本奇妙的大书,总有些东西不曾为人所书写。正是这样一种探索真相的乐趣,鼓舞着他们不断往林间走去。

有时,他们录音机携入林内,录下鸟的啼声。当这些鸟儿离开他们身边远了,他们便把鸟声播放出来。鸟儿以为有同伴来了,远远就能听见,飞了过来,于是便飞入摄影家的镜头内。

外国观鸟人士,尤其澳洲人、欧洲人和新加坡人,在班底山观鸟的年代至少已有十年,往往趁搭飞机千里而来。本地人对这个名字却还相当陌生,不晓得国内有这一片鸟类大蒐集的珍贵富地,我们对鸟类的知识也落在外国人后头。2005年,新加坡人周锦祥把所拍摄到的班底山鸟类相片给龙莆天过目,龙氏看后大感惊歎,对鸟的形态十分着迷,并自称对鸟的知识所知有限,他本人尚在学习阶段。也是那时开始,在大马自然协会的推动下,班底山区这一片1千200公顷林地,被列为森林保留地,为后代保留了一份财产,免遭砍伐的厄运。

最近,传出养蜂人所养的蜂被鸟所吃的新闻。那种专吃蜜蜂而不怕被蜂所螯的食蜂鸟,或称蜂虎者,便可在这里看到。它有一道蓝色的长尾,英文叫“蓝尾蜂虎”,本地人则只称它蜂虎。它们住在穴里,把蛋埋在沙里,在高尔夫球场的沙里往往有它们的蛋。

啄木鸟是树木的医生,它把树干中的甲虫吃掉,因而减少甲虫的危害。啄木鸟给树木医病,树木反过来给鸟类筑巢,我们在谈述班底山之馀,总要提到这里的啄木鸟。

啄木鸟吃树干里的虫豸,而“Velvet fronted Nuthatch”则有钩形的脚,能在树干上走上走下,寻找树干上的昆虫充飢。

鸟类社会也有贪便宜和霸道之辈,最令人“喷饭”的莫过于一种寄生的杜鹃鸟,它把蛋下在别人的巢里,尤其多下在乌鸦的窝里。乌鸦没细看那一堆蛋,把它和自己的蛋混在一起孵。小鸟孵出来之后,小杜鹃竟然凶悍过人,把小乌鸦赶走,自己佔据整个巢。这可真是鹊巢鸠佔。等到羽翼丰满,它便离巢而去。

然而你也可能同意它的行为,认为它聪明过人,懂得取巧做省力的事;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然而,杜鹃鸟也并不是全都是败类,其中一种英文直译为“印度杜鹃”者,便懂得自己筑巢。

与刚才那种“拐杖主义”的行为恰恰相反,有种体格很小的鸟儿,叫裁缝师鸟。常见它们在叶间抖着翅膀忙碌个不停,原来它把蜘蛛的丝啣来,然后一根一根把这黏滋滋的丝带,黏在叶子之间,筑成一个新巢,然后便在这巢里生蛋。它们长大后有黑色的颈毛。

这飞禽的故事林林总总,不管如何叙说,总是难得详尽。正因这十分拟人化的故事,让鸟痴们乐于熬着等待之苦,与鸟同眠。

来到观鸟天堂,也许还有翠鸟、白头翁、捕蝇鸟、乌头翁、咬鹃、鸽、绿嘴地鹃、五色鸟、黄鹂、犀鸟、苍鹭、灰鹳、鹰隼等,和你擦身而过,这时,你或许要叹道: “始知锁在金笼听,不若林间自在啼。”

鸟有奇行,而观鸟者的行为也有异于常人。本地两名观鸟痴周国球和林威华医生,和一群自然爱好者,平均每人买了6万令吉的昂贵器材,并以两年时间,进入林间不少过20次,拍摄了310种鸟的相片。

林威华说,这已是班底山总鸟类之百分之70,剩下百分之30,大多数为夜间外出的夜鸟。有时,夜鸟自己飞到镜头前面,鸟痴们靠打灯拍下它们的镜头。

周和林已把这一份珍贵的努力结集成册,书名题为《班底多元生态与鸟类》,凡拍到相片的鸟,都加上一段说明。观鸟者一面看一面翻书学习,终于完成了这一本难得的自然生态书籍。

周国球说,希望关心环境的机构支持他们这项整理资料的工作,资助这本书的出版,让本地鸟类更为大众所知晓。(2006年)

#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挽救一则历史佳话

谈“勿忘勿助”在精神训练方面的作用

特殊的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