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被遗忘的铁达尼号生还者谈聆听内心的声音


铁达尼号


【译者按:这个故事给予我最大的启示是:要聆听内心的声音,并勇敢地跟随它的指引。外间一万个声音,不如内心一个小而明确的指示。当我们开始这样做的时候,内心的声音便越来越明确,时时刻刻都能听见,一直在哪裡指引着我们。我们由此得以“拒绝这个世界”。】

1912年,“永不沉没”的铁达尼号在冰冷的北大西洋沉没了,1500多条人命,随着它一起幻灭。这个悲剧百年来不断被人描述,写成史诗般的小说,拍成了电影。

今年是铁达尼号沉没101周年,媒体没有像去年那样大事炒作这个故事,然而我们无妨在关于铁达尼号的种种故事当中,重提它最有意义,也最特别的一章。这就是一位68岁的波斯人,儘管受人恳求,并给了他足够的船费,以登搭这豪华的大船,却听信于自己内心的声音,婉拒了人们的善意,竟然避过了一场灾难。

这则故事鲜少被人提起,几乎已被遗忘。

这位杰出的人物就是阿博都巴哈。祂访问了英国和法国后,来到埃及的亚力山大,准备前往美国。祂的美国追随者们给祂筹集了一笔3200英镑的费用,并恳求祂接受这笔钱,以买张船票登上美奂美仑的铁达尼号,给自己享受一点儿豪华的气息,前往纽约。

阿博都巴哈却不肯接受这个献议,祂把钱捐作了慈善用途。

祂改而登上一艘比较朴素,速度也慢得多,叫作SS Cedric的普通客船。这艘船于1912年4月11日在纽约靠岸。

 “他们叫我搭铁达尼号,但是我的心催促我不要这样做。”祂后来说。

西方媒体大量报导阿博巴哈抵达纽约的消息,祂身穿宽大的袍子、戴头巾的外国人形象,出现在报章封面。他们称祂为哲学家、和平的散播者,甚至是“基督的再来”。

从纽约开始,阿博都巴哈展开了为期8个月的沿岸之旅,从一个海岸城镇到另一个城镇。

《纽约时报》形容阿博都巴哈的目的,是为了“铲除国籍的、种族的、和宗教的偏见。”该报引述阿博都巴哈的话说:“高举人类一家的时候到了,教条和迷信必将随之消失。”

媒体经常称祂为“先知”,或“波斯先知”。有一份报章报导祂在史丹佛大学的演讲,题目是:“先知说:祂不是一位先知。”阿博都巴哈那时是年轻的巴哈伊信仰的领导人,他否认自己是一名先知。

那时候,美国只有数百名教友,(今天,美国巴哈伊的人数有15万人。)然而阿博都巴哈所到之处,大批听众涌往祂谈话的场所,动辄千人。天天如此,持续8个月。祂的听众之中,包括社会名流如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电报发明人亚力山大.克拉汉.贝尔及曾写过名着《先知》的名诗人纪伯伦。

这位隐晦的东方人物,为了祂的宗教在牢狱里消耗了40年的岁月。祂没上过学堂,不曾接触过西方文化,是一种什麽样的力量,使祂有能力激励如此多的听众?

也许,主要的原因,不在于祂讲了些什麽,而在于祂做了些什麽。正如《纽约论坛》的凯特.卡鲁所说:“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在他的餐桌上,把波斯人、祅教徒、犹太教徒、基督教徒、回教徒集于一处的人。”在纽约穷人区波威团,他亲手给400名无家可归的人士每人派一颗银币。

阿博都巴哈访美期间,将所有妨碍交往的社交礼节扫开一边。祂强调,祂在任何地方的讲话都是公开给所有人的。祂也一个讨好听众,博取大批听众的人。

纽约57路“大北方酒店”的经理,断然拒绝让任何有色人种踏入他的酒店。他声称:“如果有一个有色人种进入酒店,再也不会有哪一个受尊敬的人可以允许进入那裡。”

阿博都巴哈于是在一个教友的家裡举办多元种族的灵宴会,让白人招待黑人。在那时,这样的举动可谓极具“颠覆性”,甚至是危险的。

阿博都巴哈指出:“只有人类,才会因肤色的不同而闹分歧,其他动物都不会如此。”

阿博都巴哈的谈话非常简单,却能直达人心深处。他吁请人们建立真正的种族和谐、姓别平等、铲除贫富两极化。祂告诫民族主义和宗教偏执的危险性,祂强调独立探求真相的需要。100年过去了,我们今天不是还在谈这些课题吗?

活在一百年前的阿博都巴哈,已深谙时代的需求,一生所做之事从来没有乖离促进人类大团结这个崇高的目标。祂在纽约的升天教堂作第一次公开演说时,讚扬美国的物质成就,诸如艺术、农业、商业的发展。说了这些之后,祂不忘提醒美国人也应关注本身的精神发展。祂说:

“人类需要两面羽翼,一面是外表的力量和物质的文明,另一面是精神的力量和神圣的文明。只用一面羽翼是飞不起来的。”

祂发表演讲的时候是1912年4月14日,在同一天较后时分,铁达尼号撞向一座冰山。

(李开璇取材自发表于2012年4月12日 Huffington Post的一篇英文的报导,The Titanic's Forgotten “Survivor” 及H.M.Balyuzi著的 “Abdu’l-Baha”一书。)(2004年)

#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挽救一则历史佳话

谈“勿忘勿助”在精神训练方面的作用

特殊的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