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座谈会到社会


我时常到各种研讨会和座谈会採访新闻。往往,在主角还未开讲之前,主持人总要给听众介绍主讲人。这段介绍文裡提到的,一般上少不了主讲人的个人成就,如学术地位、商业成就、社团贡献、政治建树,有什么头衔,多少个儿女等等。甚至儿女的成就都一拼唸出来。这段开场白,使到听众更加注意主讲人接下来的讲话。但是主讲人如果没有听众期待的好,则听众的失望也很快产生。

这些个人介绍都是吹捧文章,它提高了主讲人在听众心中的地位。也使听众觉得主讲人高不可攀。主讲人则要花很大的气力,才可以消除听众这种感觉,有些主讲人由始至终不能消除这种隔阂感,融洽气氛总是营造不出来。

有个座谈会把沉观仰写成“沉观仰硕士”。他调侃说他并没有得到这个学位,他只是一个学士,比主持人安焕然低了一级,比另一位主讲人何启斌博士低了两级。然后他说,以后的讲座会最好把各种称呼全都删了,博士也不要、拿督也不要,只剩一个名字就好了,对大家公平些。

这个概念延伸出去,就是一个平等化的概念。大家一块儿讨论,不管小孩还是教授,平民百姓还是富豪,发言权都是一样的。穷人有穷人的观点,富豪有富豪的观点,妇女、失业汉、少年等等都有观点,如果只有一种人的观点重要,另一些人的观点却被叽为离题,或者不够成熟,那样的讨论很少能取得实际的作用。

我们这儿还很缺乏这种平等化的概念。一个人的衔头和学位,跟他的观点并没有什么关係。一个人的花了很多心血去研究某种事情,诚然值得佩服,他的发见值得聆听。但是学术研究也可能脱离实际,或带着学术的偏执。普通人以自由的心灵去看待同一个课题,往往有出人意表的卓见。但是平凡人参考的范围往往不够广泛,或角度有欠准确。

惟有这两方面或多方面的意见自由地提出来,相互踫击,才能打开问题的表面,看到裡面闪闪发亮的真理。

民众出席座谈会,不外想听一些卓越的见解,希望主讲人给他指点迷津。他们心裡都有疑问,也很想有个机会和别人交流。但是很多主持人不了解这点,没有设法拉近主讲者和听众的距离,却花了很多口水给主讲人送高帽子,无非告诉听众:你所听到的讲座包管好料,包你值回票价。

这给主讲人带来了心理压力,于是他便力求使讲的东西有很浓的专业味道,讲一些平常人们很难听到的东西,用各种图表和照片来说明他的观点,哪怕是一个浅而易见的道理。简简单单的东西,他也用很多艰难的术语来表达。提升了自己,却害惨了听众。当然,一流的演说家不会掉入这个巢臼裡。

这又使到很多主讲人犯上一个演讲的大忌,就是常常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谈一个很大的课题。譬如在20分钟内谈论21世纪的文化展望,在半句钟内把如何保存家庭价值的各方面都讲了。讲的全是空泛的概念,由概念到概念,全无生动活泼的内容。主讲人力不从心,没法考虑听众的接受能力,只顾把预备好的内容讲出来。

这使到听众和主讲人之间很难产生同感和共识。听众在受邀发问时,要不是断章取义地,捉住一句不当的话便大做文章,就是乾脆你讲你的,我问我的,根据这个人的身份,问一些与主讲内容全无关连的问题。

目前,学术名堂和衔头仍然是一个令人不安的东西。听众跟有名堂的人讲话时用“您”,跟同等资格的人讲话时用“你”。主讲人受到吹捧,面子也很难放下,不懂的东西硬硬装懂。发问的人有时见他来头那么大,故意找些难题难倒他。主讲人被问得光火了,採取诡辩措施敷衍了事,或反唇相讥。

由这个现象可以看到社会还是分裂得很严重。大多数事情的决策权,没有轮到普通人民去发言。因而,有些东西,只有某些人有发言权,也只有他们拥有这方面的知识。在过去社会,知识是由士大夫阶级所控制。士大夫讲的才是知识,老百姓都是一批蠢才。韩愈说:“百艺之人,君子不耻”,是说那些干粗活的老百姓乃不值得跟他们在一起。今天的情形算是好一点了,但是这并不光荣的遗产仍然留着。

以前只有披着袈裟的人才有资格讲道,只有道士可以站在前面讲经,一个高僧讲什么都是真理。外国的情形也是这样,宗教的知识掌握在教士手裡,他们有阐述经典的权力,也获得社会地位和特权。今天讲究个人探讨真理,不要再盲从。如何不盲从,首先由办好讲座会开始,这是一个入门。它的要点是不制造地位悬殊,完全摆脱某人龚断知识。

不但在知识方面有某方龚断的双重标准,其他方面也有这种双重标准。譬如,普通人在家裡赌博是非法的,但是富商拿了执照光明正大开赌馆,却是允许的。还因为他们给了国家很多所得税,而受到褒扬。

那些不要命的小子在街上赛摩哆是犯法的,但是在政府建的赛车场飙车却是合法的,即使没有驾驶执照。这是另一个双重标准。一个学位或一个衔头,讲得过份一点,就是一个人发表某种言论的“执照”。

主讲人地位被抬高,又有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患了一个沟通上的毛病。主讲者和听众之间地位悬殊,话题就不相通了。只有一方面发言,给予指导,另一方面只是接受、发问甚至自己压抑。这情形好像一些父亲教导孩子,一个讲,一个听;一个主动,一个被动。交流的轨道一高一低,并不平等。好的主讲者遇到这种情形,懂得巧妙地把自己降低到听众的水平,或者把听众提高到同等的水平。但是主持人为什么要制造这个麻烦呢?

座谈会没有带来好的结果还一回事,千万别制造衔头崇拜和学位迷信。当然有衔头有学位的人也有好意见,但是要给普通人平等的地位去给他们踫击和考验。让他们把有学识有身份的人,当作良师益友,不是仅仅一个获取资讯的来源。大家平等地参与,思想感情互相交会,这样的研讨会才有热烈和自由。

由这裡引伸开去,把一个座谈会扩大成一个社会,我们不是同样需要取消各种名衔称呼、学位迷信,使人与人之间的关係平等化和人性化吗?

(1999年)

#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挽救一则历史佳话

谈“勿忘勿助”在精神训练方面的作用

特殊的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