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哈伊团体为什么长期低调?


马来西亚巴哈伊社区或团体始创于1954年,为世界巴哈伊社区的一部分。最早的一位巴哈伊是画家袁其良先生,他于那一年在芙蓉成立了国内第一个地方灵理会,继而在马六甲、吉隆坡、槟城等地成立了地方灵理会,一路发展至今,巴哈伊团体目前已在所有县区成立,并于1964年成立了全国总会,成为一个全国性组织。如今过了半世纪有余,有网民问,为什么巴哈伊信仰那么低调,因为很多人还是不知道它的存在。

为什么低调?我想到的有以下几个原因:

其实,巴哈伊信仰强调每个信徒都有责任跟其他人分享教义,这是在上天眼里最好的行为,然而分享不是跟不愿意听的人死缠烂打,而是寻找接受的灵魂。巴哈伊也不搞神秘主义,没有不可告人的秘密。这信仰里包含着丰富的天启教义、先天的教育,是名副其实的一个独立大宗教,不是人为的哲学。上天进行着祂的大计划,人进行着上天给人的小计划,两个计划交会的地方就是神秘地带。然而也只有具备相当灵性洞察力的人能够看到。它没有庄严肃穆令人生畏的仪式,团体生活世俗与精神平衡,是一个激情与爱心的发源地;它不压抑人性但也不许放纵自我,个人自由受到肯定但必须约束在中庸的范围内。这些等等,都是理性、和谐的写照。照理,这样的一个团体应该很快传扬开去。但是为什么过了这么多年,还是那么的obscure呢?我想,要从本质上去了解它。

巴哈伊社区是以巴哈欧拉的教义发展起来的社区,是祂的精神原则具体化的表现、逐步展现祂的远见的一个晶体。它主要的宗旨是团结目前分裂和敌对的民族和集团。也因为这样它的范围涵盖全球,试图从世界范围解决一系列人类的难题。全世界只有一个巴哈伊组织,服从于一个全球性的至高的领导机构——世界正义院——除此之外不许有任何分店。然而这个远大的目标实行起来绝非易事,而且也只有一般的平民百姓肯于投身其中,没有所谓借力这回事。一切教育工作都必须一对一或小组进行,必须理论与实践结合,必须在实践中学习,最可靠的靠山是自己的实干精神和巴哈欧拉有形和无形的支援。耕耘者一般上不爱吹嘘,有些做了很多工作,却不想写工作报告。

人们对社团的概念局限在既有的定位上,如妇女、环保、保健、语文、民族、和平、反战、联合国、少数民族、体育、青年、救伤、救灾、宗教、音乐、文学、宗亲、乡团、商业、慈善等等的团体的宗旨不难设想,如妇女要在家庭、社会参与与决策领域跟男性两翼双飞,环保要达到发展与环境素质的平衡和可续性,语文的平等反映的是民族地位的平等,跟少数民族运动、妇女、青年一样,反对大多数压迫少数,或弱势者抗议得势者将他们边缘化、配角化,反战和联合国运动主要在于提升国际间的秩序和法治,最终目标是达成一个没有战争的世界。然而,在缺乏一个世界和平的蓝本的情况下,以其说是一个目标,毋宁说是一个理想,一种渴望。地缘、血缘、业缘性和慈善团体通常放眼当前的状况,互相扶携共渡难关,这个宗旨乃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但也期望国泰民安,大地一片歌舞升平。宗教团体一般上跨越种族和国界,当然希望全世界都成为本教的信徒,但是今天宗教割据的局面已成事实,以致某个宗教要脱颖而出独占鳌头已不可能。在这新形式下宗教鲜少能摆脱传统,调整自己走一条跨宗教的路线。政党大多沦为得势集团挂着民族和国家利益的外衣牟取本身利益的工具,至于真正的政治目标是什么已模糊不清,如果还有的话,该是建立一个没有政治斗争的世界。这意味着政党必须摆脱集团操控,取消代议士制度,以全民参与、由下而上的机制取而代之;必须放下国家主权,成立全球化的管理当局。这才是政治回到其初衷的改革,然而这时的政党恐怕已不叫政党了。

巴哈伊团体的目标是建立一个以巴哈欧拉的物质和精神教义为基础的社区,由地方开始,不断扩大,最终达到全球范围,以世界正义院为其冠冕。将来的世界政府也是由世界正义院推动成立,另有一个行政中心。所有民族、宗教、阶级和国籍人士在这里是一种团结和合作的关系,在一个天界指引的秩序内运作。这就是巴哈伊团体的宗旨,它跟所有其他组织的宗旨都不一样,又都有一样的地方。它倡导的平静未来社区是目前这腐朽社会的延续和过度,也是所有社会运动宗旨之兑现。这是一片所有河流归向的海洋,一个尚未被人充分了解的新生事物。这样的事物通常有一段蒙蔽期,之后才開枝蔓叶一点一点显露出来,最后如中天的太阳无人不知无人不见。现在还是黎明,东边的天空刚刚亮出一点儿鱼肚白。

为了达致上述宗旨,巴哈伊社团不许出现内部分裂,消除了一切足于构成分裂的因素,包括规定社员必须服从于政府,却不许参与政治活动。巴哈伊团体不许跟政治人物交换条件,其内部经费从来没有跟政治人物要求拨给,除非是一些跟其他团体联办的活动。它没有借助政治力量博取宣传,跟主流社会老是有段距离,不那么容易被人看见也是预料中事。

巴哈伊信徒不许向公众募捐经费,理由在于:如果你的心不在我们这边,我们也不要你的钱。因为这样也就很少公开“露面”。

巴哈伊团体是名副其实的多元种族多元文化,鼓励其他宗教人士自由参与,而参与不等于改教。巴哈伊不许叫人改教,这是自巴哈欧拉时期开始就规定下来的一个原则。一切入会都必须处于自愿,即使父母都不可越俎代庖替儿女决定他们的宗教取向。然而也由于这个多元文化的特色,使它很难融入主流华人社会,也无法纳入印度文化社会,有点儿被边缘化的现象。也因为这样没有受到报章的关注,一个巴哈伊全国大会的新闻往往不如一个地方性乡团的改选来的显著。

然而它确实是一个多元性的组织,华人,印度人,原住民等等,必须根据一套精神原则共同磋商、处理大家的事物,包括婚葬,教育,节庆、宣教、社区联系和内部商议等等。这是一个考验和学习的过程,在巨大的分歧中挪步前进,反抗着来自这腐朽社会的种种不良恶习。多年来巴哈伊团体一直在努力搞好内部,无疑培养了一批非常杰出的人物,然而已无暇作大量的向外宣告。

巴哈伊信仰是一个未来的宗教,内容丰富、非常前瞻,许多观点跟时下的理念不大一样,通常高于世俗。它对个人要求很高,要求严谨的生活方式。许多教义的真谛尚且鲜为人知,华人一般上对宗教的历史了解不多,也就不那么容易激起大众的热谈。

由于巴哈伊团体全球一家,地方团体皆在国家机构和世界正义院的劝告下行事,这些活动大多属于实民众教育,集中在技能和人格的培养,必须脚踏实地默默耕耘地进行,哗众取宠的东西也就跟它是绝缘了。

再说,巴哈伊提倡一种全新的宗教生活,世俗与精神相互融入,取消了供奉物体的膜拜仪式,巴哈伊中心都很简单无神坛摆设,它不会让你立刻进入一种所谓“宗教”的体会里,而是在参加了课程之后才慢慢产生,以致习惯了膜拜仪式的信徒一时无法适应,觉得没有拜神的味道。加上巴哈伊信仰不讲神迹、法力和鬼神故事,尽管有很多动人的真人真事,“习惯”那一关还是不容易跨过去,距离普及还有一段相当长的路。

(2016年9月3日)

#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挽救一则历史佳话

谈“勿忘勿助”在精神训练方面的作用

特殊的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