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求之外


华团在大选前提出的《诉求》,内容超越狭隘的种族索求,追求种族团结和谐,社会公正,尊重少数民族的权益,保护环境,维护正义,廉洁公平、媒体独立及文化自由,要求关注工人的待遇,原住民的权益和增建印裔小学。视野广阔,像一股时代清流,道出大多数人的理想。

然而,《诉求》由华团提出,联署的团体都是华团,名称本身也有“华团”字眼,很容易使人想起是一个纯华人的诉求。只要政府是由种族性政党组成,诉求不可避免的将通过华裔部长及代议士向政府提出,因而也就成了族基政党的政治筹码,加强了种族政治。而种族政治反过来又会“塑造”更多“诉求”。因而《诉求》可能不是解决问题,是问题的延续,是强化问题。

《诉求》所提到的各种问题,大多数源自种族挂帅的处理态度和理解,种族主义是关键所在。华人团体应动员本身的力量,採取主动消除种族主义的营运,杜绝它的滋长,这比消极的提出诉求更加可贵。

华团或可拟定策略,增加和其他种族民间团体的共识。把大家可以接受的原则肯定下来,让这些原则成为将来种族谘商的基础。种族之间也应探讨彼此的价值观,作为了解其他民族的一把钥匙。种族之间也应主动地了解彼此的困境,为什么会有这样那样的要求。在这种交流中可以探讨那些领域可以增加合作,裨益双方,那些误会应该消除。经过这样的种族谘商提出来的诉求,就不再是单一种族的诉求,虽然争取的内容可能还是侧重于某个种族,但是它已得到各族的了解和认同,有更大的重量。

华社领导机构或可吁请各地华社,主动和友族联络、接触、交流,争取马来人和印裔精英份子了解华社。做这种实实在在的工作,比一窝蜂在一篇《诉求》裡闹哄哄好得多。华社分散各地的机关一旦启动,力量一定不小,料谁也阻止不了。

友族其实在注视着我们,华族民族性优良的一面一直受到友族的欣赏。最近首相讚扬华裔学生,这和他早几个月前批评马来学生领了政府的奖学金却不读好书,并为此事流泪,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华社自不该妄自菲薄,有那么好的民族内容,为何不把它们向友族推介?为何不把握机会,把它变成一个种族交流的议程?

华人和友族之间没有共同的话题吗?不!共同的话题早已存在。在华校裡今天有大批马来人和印裔子弟在上课,这些友族人士对华校就有一份发言权。有些华小非常拥挤,异族学生也必须在非常拥挤的环境裡读书,他们也有意愿要求政府批准增建华小。如果这样提出来,就是推动政府放弃种族性的教育政策。

为什么马来文报章不报导华社的新闻?印裔人的报章也很少报导华社。他们难道不想知道华社的问题吗?还是华社的动态引不起他们的兴趣?这个令人难受的局面,谁来打破?

每当领袖提出一个种族性言论,媒体就跟着找一些相关的课题附和造势,二三线领袖也煽风点火,种族的偏见就是这样不断被提醒,被传播,被深化。为什么人们那么容易相信片面和扭曲的宣传?分辨是非的能力去了那裡?分辨能力或是并无缺乏,只是缺乏参考。我们不能依赖政治人物做这提供参考的工作,民间自己来做会更好。

在今天这个世纪末的社会状况,种族之间能够从合作中获得更大的益处,他们还有必要对抗吗?民间应顺应这种合作的潮流,推动报章更宽容,更开放,放弃偏颇的报导和言论。马来文报章今天有大量的非马来人读者,在马来报眼中属于种族沙文主义的华团中坚份子,可否以行动証明并非如此?

然而华团在签与不签这些问题上争论,在名堂上争论,看看这样的争论而忽略了多少重要的事情,就可以了解这种争论的无益。我们忽略了译介的工作,我们对马来社会的文学知道得很少。这使到我们要求把马华文学纳入国家文学的主流,遇到因陌生引起的困难。

马来人其实非常不了解华人,也似乎无从了解。有些马来人进入商场,却发觉很难和华人的商界挂钩,他们不知道为什么华人不喜欢和马来人做生意。政府也不了解,只知道华人喜欢跟华人做生意。政府于是推出了私营化政策,为土着制造商机。这个政策的根源也是种族性的。

教育部长纳吉日前说,政府要研究华校的数理科教学法,吸取精华以便在国中运用。这又是一个交流的基础,为什么民间的教育团体不能主动接触?华社教育团体能以全民的教育福祉为胸怀,把好的东西让友族分享,把这样一个活动看作一个学术交流和消弭种族偏见的机会,付出虽然不少,回馈却是倍数的多。

华社应有意识地寻找其他的题材,鑑定种族歧见所在,它的性质,针对性地进行交流。这类活动肯定会得到多方面的重视,必定得到开明人士的支持。一件事情从另一个种族的角度,往往看得更清楚,意见也更独到,但是因为往往讲到最敏感的地方,也最容易被触怒。因而民间交流应达到可以互相接受批评的地步,这就可以有效地抗拒被偏颇的言论煽动。

民间团体互相传达意见,不必凡事都要等政治人物过问、传达、处理,开闢多元的交流管道,让民间的接触走在政治变革的前端。偏见并不仅仅存在于几个领导人的头脑裡,它普遍地存在于民众间。民间团体在这方面可以扮演比政党还要大的角色。政治人物不知道也无所谓,他们迟早会知道的。他们有任务去发现。

在多元种族混居的地方,我们希望被他族理解和欣赏,是一个自然的渴望。但是华族要求被他人理解和欣赏的渴望去了那裡?其实世界各地都有人想了解我们,华人在这裡生存的一段历史是非常独特的,但是不善于向世界说明,这也间接造成华族的困境。

华族文化和价值观只有走向友族,走向世界,才有前途,我们才知道它有多好,才知道如何取捨,作何吸收。向友族踏出了这难能可贵的第一步,再向世界跨进,就容易多了。虽然《诉求》也是一个路线,“走向友族,走向世界”,却是一个更广阔更康庄的路线。#

背景:董教总于1999年8月16日联合雪华堂等团体提出《马来西亚华人社团大选诉求》,提出17项诉求。董教总于8月杪宣佈,将有2千个华团盖章支持,但是马来西亚中华工商联合会和华总却不签署,商联会主张和政党协商,华总表示要和华基政党合作。

(1999年9月1日)

#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挽救一则历史佳话

谈“勿忘勿助”在精神训练方面的作用

特殊的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