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宗教的握手和问候


消除宗教的偏见要靠纯洁的行为和无瑕的动机,光是写文章发议论是不够的。最近,跟一批见解相同的朋友们搞了一场跨宗教集会,有缘和一些不同宗教的人士贴心交流,领悟到这个道理。在士古来巴哈伊中心举行的独立日团结祈祷会昨晚漂亮完成,一批巴哈伊采取主动,走出本身社区的圈子,去接触其他的宗教群体,并邀请他们过来同聚一堂,为国家和世界的安宁利乐冥想祷告。大家遵循各自的任务行动,然后,全部的成果聚合在当晚的集会上,奠立了一个跨宗教活动的标杆。正面的思维、高尚的情感和灵性的光环,从这里散发出来。巫程豪州议员是嘉宾,巴哈伊是主人,客人之中有印度教徒、穆斯林和基督教徒。虽然只是几位,却足于说明开明、中庸的信徒还是大有人在,已是令人告慰。有些没来的信徒,却不忘给予问候,表示打开宗教之间的大门,是每个信徒的任务。我扮演一个小小的带动的角色。

我在这里住了十多年,这里教堂、庙宇、神坛林立,教派蜂起,是我对这片土地始终不变的印象。几乎所有的大宗教都有一些种子散落在这里,真是一片精神富饶的大地。大家踩着同一片土地,呼吸着同样的一片空气,喝着同一道河流的水,吃着相同的食物,理应互相敬爱如兄弟姐妹,但是情况远远不是这样。或说,“还不是”如我们期待的水乳交融。巴哈欧拉说得更加贴切,带着无人能够企及的权威:“你可知道,为什么我们用同样的泥造生你们全部?那是不要任何人逾越他人。在你心中时时刻刻都要这样想,你自己是如何被造生的。既然我们用同样的物质造生了你们全部,你们就应该好比一个灵魂,用同一双腿行走,用同一张嘴吃,住在同一片土地上,以致从你们的内心深处,从你们的事业和行动之中,表现出统一的征兆和超脱的真髓。这是我给你们的劝诫。啊,光的会众!”这里的“我们”,是指其他的先知。巴哈欧拉代表其他先知说出了这番话。

所有伟大宗教的创始人,都是从同一个源头获得启示和灵感,信徒们崇奉和膜拜的都是同一个对象,然而他们往往执着于名称、外表和仪式,拒绝让自己的溪流流向大海。一个宗教的活动对另一批信徒来说往往是一个干扰,一个怨怼的根源。然而只能背地里说出他们的不满和意见,既不敢也没有一个地方,或一个平台,让他们互相交流。不能当面说的话都变成了敏感的言论。到处敏感的火点,随时一阵风带来野火燎原。没有人敢触动教徒们敏感的神经线,只期望上天给他们苦受,让他们自己醒悟过来。不同的信徒之间只谈生活琐事和社会、政治的共同课题,小心翼翼避开宗教,保持一种虚伪的、表面的客气。可能一回头,最激烈、最毒辣的批评马上脱口而出。人们显得小气、浮躁、肤浅,人们的面容绷得很紧,见面时很少互相问候、称呼,任何事都是当官的说了算,人民只能逆来顺受——一群不敢吭声的顺民。市街上常常发生叫嚣,然而真诚的交流很难看到。许多社会问题跟宗教有关,宗教往往又跟种族有关,于是社会问题也变成了敏感问题,有话不敢说也就没有共识,没有共识就什么事都免谈。大大小小的课题全扫在草席下,任由它自己腐烂。于是人们说:“这里居住环境令人担心,必须加强保安以免生命财物受到损害。”

在这闷郁的、令人窒息的地方,宗教朝着功效主义的方向歪歪曲曲地发展。膜拜讲求“有求必应”,效果的大小跟出钱的多寡成正比,仪式越来越多,越来越隆重,但是国泰民安的盛世越来越遥不可及。在这样的氛围下这批巴哈伊设法打开一条路径,要求各宗教人士以理性的态度看待宗教,从本质上去了解宗教,设立一个平台让不同宗教人士互相沟通。他们从自己的宗教圈子里踏出去,跟其他的信徒说:“我们其实是一家人。”

他们发觉,宗教之间的和谐与了解不会自己产生,而是必须靠人们的双手,以宗教的行为去建立起来。一个人抱着纯洁的动机走进另一个信徒的圈子里,这行动本身就已经是一个团结的正面事物了。需要更多的人站出来,共同努力把彼此的力量汇集起来,需要更多的跨宗教集会让宗教的本质之美彰显出来,让宗教的教化人心的力量愈合这分裂的社会。唯有摆脱一切虚情假意的行为,才能完成千军万马也办不到的事。

(2015年9月20日)

#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挽救一则历史佳话

谈“勿忘勿助”在精神训练方面的作用

特殊的客人